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周六下令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空袭首日即造成至少24人死亡。这是特朗普自今年1月开启第二个总统任期以来,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行动目标直指胡塞武装的军事基地、防空系统及领导人,并警告其背后支持者伊朗“立即停止援助”。这场行动不仅标志着红海航道危机的升级,更揭示了美国在伊核问题僵局中的“极限施压”策略。
一、军事行动:规模空前,目标明确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Truth Social上宣称,此次行动旨在“恢复红海航行自由”,并动用“压倒性致命武力”打击胡塞武装。据美国中央司令部披露,空袭由红海部署的“哈里·杜鲁门”号航母战斗机执行,重点摧毁胡塞的雷达站、导弹发射点和无人机基地。五角大楼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胡塞武装已对美军舰发动174次袭击,并威胁145艘商船,导致全球航运成本激增,部分航线被迫绕行非洲。
胡塞武装控制的卫生部称,空袭导致首都萨那13名平民死亡,北部萨达省11人丧生(含4名儿童和1名女性),并摧毁了发电站等民用设施。该组织谴责美军行动为“战争罪”,誓言以“升级对抗升级”。
二、伊朗阴影:地缘博弈的核心
胡塞武装被视为伊朗在中东的“代理人”,长期接受其武器和资金支持。特朗普在行动后直接警告伊朗:“若继续支持胡塞,后果将前所未有。”这一表态与近期美伊核谈判僵局密切相关。3月初,特朗普曾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要求重启核协议谈判,但遭强硬拒绝。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最新报告显示,伊朗浓缩铀纯度已接近武器级(60%),库存量三个月内激增50%。尽管德黑兰坚称核计划用于和平目的,美国及其盟友认定其“实质性威胁”,并联合英法德推动恢复对伊制裁。分析指出,特朗普以军事打击胡塞为筹码,试图迫使伊朗在核问题上让步,形成“武力威慑+外交施压”的双重攻势。
三、地区与国际反应:矛盾与困境交织
1. 胡塞武装的韧性:尽管伊朗盟友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及叙利亚阿萨德政权近年接连受挫,胡塞武装仍保持攻势,甚至击沉商船、劫持货轮,成为中东“抵抗之弧”中最活跃的力量。
2. 伊朗的强硬姿态: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反击美国“无权干涉伊朗外交”,呼吁“停止支持以色列暴行”。然而,四名伊朗官员透露,国内经济困境(通胀率超36%、货币贬值至历史新低)正加剧民众不满,德黑兰或面临内外交困。
3. 国际社会的担忧: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各方克制,避免局势升级。俄罗斯曾试图斡旋美伊谈判,但未被美方接纳。
四、战略困境:武力能否终结危机?
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对胡塞的有限打击未能遏制其攻势,反使红海局势持续紧张。特朗普此次转向“激进策略”,但专家质疑其有效性。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指出,美国不愿深陷中东泥潭,未来或转向“有限打击伊朗代理人”而非全面战争。
另一方面,军事行动加剧了也门人道危机。空袭导致萨那和萨达省水电中断,平民流离失所。居民阿卜杜拉·亚海亚描述:“爆炸像地震一样,妇女儿童惊恐逃窜。”
五、未来走向:红海危局与核谈僵局何解?
短期内,美军行动或持续数周,重点削弱胡塞武装的远程打击能力。长期看,美国需在“施压伊朗”与“避免全面冲突”间寻求平衡。若伊朗因经济压力重返谈判桌,伊核协议或现转机;反之,红海航道动荡将冲击全球供应链,推高能源价格。
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制裁施压与武力威胁无出路,对话协商才是正途。” 这场红海“大乱斗”背后,既是美伊博弈的缩影,也是中东持久和平愿景的试金石。
(本文综合自路透社、新华社、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及多方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