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贸易圈炸开了锅!中国商务部接连发布重磅预警: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严查原产地证书造假,欧美市场也对“中国商品通过第三国转运”高度警惕。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欧盟等国家也开始对中国商品倾销表达强烈关切。出口转运的“灰色地带”正在被全球围堵,企业如何应对?本文带你一文读懂!
一、东南亚“严打”原产地造假,出口转运告急!
4月16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紧急通知,援引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消息:越南工贸部出台第2515/BCT-XNK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对原产地证书的审核,严防造假行为。文件指出,出口企业需确保原材料来源可追溯,符合进口国食品安全和溯源要求,同时建议企业多元化原材料供应链,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无独有偶,泰国也早已“出手”。泰国商业部外贸厅针对42种产品(如铝膜、电动自行车、蜂蜜、钢管等)加严原产地证书审核,防止企业通过冒领泰国原产地证书规避美欧高关税。泰国外贸厅厅长披塔明确表示,违规企业将面临严格处罚,甚至可能导致泰国产品被美欧列入贸易救济清单。
为何东南亚如此“较真”?
这背后是美国的高压政策在作祟。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部分企业通过东南亚国家转运规避关税,引发美方强烈反弹。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为避免被美欧列入“黑名单”,不得不加强监管。
二、欧美印“围堵”中国商品,贸易摩擦升级
不仅是东南亚,美国正酝酿“全球货物追踪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控货物运输路径,打击第三国转运行为。此外,白宫还在推动《贸易执法强化法案》,条款堪称“史上最严”:
• 将“关税欺诈”列为联邦重罪,企业高管最高可判20年监禁;
• 要求进口商提交全供应链数据,合规成本飙升,单个货柜认证费用或超5000美元;
• 连带处罚机制,一旦发现转口贸易,相关国家所有关联企业可能被暂停对美出口;
• 天价罚款,逃税金额300%+追溯10年利润。
与此同时,欧盟和印度也对中国商品倾销表达担忧。欧盟近期对中国的电动自行车、太阳能板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认为中国商品通过东南亚转运进入欧洲市场,扰乱了当地产业秩序。印度则对中国化工产品和电子产品加强原产地审查,防止低价商品冲击其国内市场。
影响有多大?
一旦上述政策落地,东南亚转运的“低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中美贸易可能进入“全面核查”时代,企业合规成本激增,出口利润被大幅压缩。欧盟和印度的反倾销措施也将进一步挤压中国商品的市场空间。
三、出口转运注意事项,企业如何自保?
面对全球贸易的“高压态势”,出口企业必须迅速调整策略,以下是几点关键注意事项:
1. 合规第一,原产地证书“零容忍”
• 确保原材料来源清晰可追溯,保存完整供应链记录。
• 主动配合出口国审核,提供真实的生产加工证明。
• 避免通过简单加工“洗产地”,否则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2. 多元化供应链,降低单一市场依赖
• 拓展原材料供应商,探索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资源。
• 与出口行业协会合作,获取最新政策和市场动态。
3. 提前布局,规避高关税风险
• 寻找仍具潜力的进口市场,如中东、拉美等,分散出口目的地。
• 与进口商沟通,确保产品符合其原产地和质量要求。
4. 加强内部合规管理
• 建立专业的合规团队,定期审计出口流程。
• 培训员工,提升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敏感度。
四、写在最后:合规经营才是王道
当前,全球贸易环境正经历深刻变革,出口转运的“灰色地带”正在被压缩。面对东南亚的严查、欧美印的反倾销压力,中国出口企业必须以合规为底线,主动调整供应链和市场策略。未雨绸缪,才能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