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国商务部于4月21日最终裁定,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征收大规模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针对部分企业的税率高达3,500%以上,平均水平也显著高于以往,对美国光伏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此案由本土企业发起,既反映出国内厂商与中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之间的博弈,也与历经十余年的中美太阳能贸易摩擦密切关联。未来,成本上升和供应链重组或将并行,国内外绿色能源发展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新闻概要
美国商务部宣布,基于韩华Qcells、First Solar等厂商的诉讼,认定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存在倾销与补贴行为,最终确立反倾销税率介于6.1%至271.28%,反补贴税率介于14.64%至3,521%的新关税档位。
这四国去年向美出口太阳能产品总值超100亿美元,占美国光伏组件供应的77%。
针对不配合调查的柬埔寨企业,税率甚至被定为最高3,521.12%。
案件起因与诉讼方
2024年,美国本土大型光伏制造商韩华Qcells与First Solar向商务部提起申诉,指控中国资本在东南亚设厂以规避“301调查”及“201措施”,通过跨国补贴和内部转移定价践踏公平竞争。
此案延续了2012年以来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拜登政府于今年初恢复对该类产品的管控豁免,原定于6月到期后重新实施。
关税结构与特点
• 马来西亚:部分主体如晶科(Jinko Solar)普遍面临41.56%-80%税率。
• 泰国:以天合(Trina Solar)为代表的企业税率达375.19%。
• 越南及马来西亚其他企业税率多在100%-200%区间。
• 柬埔寨:因拒不配合调查,大部分企业税率高达3,500%以上。
此轮税率显著高于此前36%-49%的单一关税,呈现“差异化”、“惩罚性”特征。
供应链重组与绕道效应
在此之前,中国厂商已通过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设厂实现规模化生产,以规避对华加征的“双反”关税。
最新关税生效后,供应商正快速向老挝、印尼等新兴产能集中地区转移,预计2025年这些国家的出口量将迎来两位数增长。
与此同时,欧美及印度也被视为下一个潜在生产基地,助推全球光伏“去中国化”趋势加剧。
历史背景
自2012年起,特朗普政府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01条对中国光伏组件实施30%临时附加税,并于2018年升级“双反”调查,累计关税平均接近50%。
拜登执政后虽曾出于推动清洁能源的考量,豁免部分东南亚国进口关税,但同时通过《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注入180亿美元补贴,加速国内产能扩张,试图摆脱对外依赖。
历经十余年贸易摩擦,美国国内光伏产能仅占全球不到20%,对低成本中国及东南亚进口依赖度仍高,成为此轮加征关税的重要动因。
行业影响与展望
国内制造商认为,此举有助于缓解“价格战”对美企利润压缩,促进国内制造回流,但太阳能协会(SEIA)警告,成本提升或使装机量放缓,延迟气候目标实现进程。
部分分析师指出,短期内光伏组件价格或上涨10%-15%,分布式项目和居民屋顶市场将首当其冲,招标热度或受抑制。
长期看,关税将倒逼国内加速N型TOPCon等新技术应用,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同时激活美国产能扩张计划,如OCI Holdings及T1 Energy在德州规划的数千兆瓦级工厂。
国际政治博弈
此举被视为美国在新能源领域对中国及其海外产能的“最新一招”,也引发中国商务部警告,称将视情采取反制措施,维护本国和企业利益。
在中美竞争与全球能源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东南亚国家面临在中美之间保持利益平衡的艰难抉择,也考验其谈判筹码和贸易多元化能力。
结语
美国对东南亚太阳能进口新一轮大规模关税,既是对国内产业保护的政策回归,也折射出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持续博弈。随着产业链进一步重组,全球光伏格局或将迎来“新常态”:成本与技术并重、供应与市场并行、博弈与合作共存。未来,谁能在技术迭代与政策博弈中抢占先机,将决定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清洁能源竞争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