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公布《国家造船业发展战略》,计划投入5000亿卢布(约60亿美元)振兴本国造船业,到2036年新增1,637艘商船,其中130艘高冰级船舶专用于北极航道(北极航道),以应对西方制裁带来的供应链中断和破冰船队老龄化等挑战。与此同时,北极航道正成为中俄贸易新高地——2024年北极航道货运量预计达到74百万吨,中俄双边贸易额破2450亿美元,合作项目不断扩展。本文将从制裁与产能瓶颈、北极航道战略价值、中俄合作与贸易需求,以及振兴造船背后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意义四个维度,深度剖析俄罗斯此举对全球航运格局和大国博弈的影响。
自乌克兰冲突以来,美国和欧盟不断加码对俄船厂及在建船舶的制裁,六艘在俄远东Zvezda船厂建造的油轮被列入美国禁运名单,成为首例“未出厂先制裁”案。与此同时,97%的船用关键设备依赖“非友好国家”进口,供应链中断严重阻碍新船交付与配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不得不自上而下推进本土造船能力,力图通过5000亿卢布注资,实现对外依赖的脱钩。
俄罗斯现有只有少数几家船厂能建造170米以上大吨位船舶,破冰船队老旧,近半数服役逾40年,亟待更新换代。此外,冰级LNG船和高冰级油轮的批量建造技术尚不成熟,多项目一再延期——如北极LNG 2项目的Arc7级LNG运输船至今未能全部交付。战略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科研与设计能力,提升批量生产与下水设施,补齐短板。
北极航道连接欧洲与亚洲,可比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30–40%航程,节省5–7天航行时间与燃油成本,对油轮与集装箱船具有天然吸引力。未来随着破冰船与高冰级商船的增多,北极航道有望由季节性通航迈向全年候运作。
北极海域蕴含丰富油气与矿产,中国和印度等国均有意参与开发。2024年,北极航道货运量预计将达74百万吨,至2030年或增至224百万吨,俄罗斯希望2030年通过北极航道运量提升至150百万吨。冰级船队的增强,将直接支撑亚欧能源与矿产大宗商品输出。
2024年,通过北极航道的货运量约74百万吨,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2450亿美元,中国连续数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能源与矿产是主要品类。六艘阿塞拜疆油轮也首次利用北极航道运油至中国港口,展现北极航道商业潜力。
中俄在冰情预报、护航巡航与港口建设方面协作不断深化。2024年,中国开启常态化北极航道海冰预报广播,并与俄罗斯联合海岸警卫开展巡航演练,将能源运输与安全保障有机结合。与此同时,两国企业在北极科研船、远程监测与海底管道项目上展开合作,共同分担高风险与高成本。
俄罗斯借造船业振兴,构建“冰海大国”形象,将北极航道打造成对抗传统海上大动脉垄断的战略支点,向西方证明即便被围堵,依托极地优势仍能保持贸易与能源出口。同时,中国通过参与北极航道项目,获得更多能源与原材料进口渠道,强化两国命运共同体范式。
大规模投资于船舶建造、配套制造与科研设计,有助于带动冶金、机械、航运物流、智能制造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俄罗斯经济结构优化。北极综合开发从单一能源出口向物流、旅游、科研多元化拓展,也为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和极地治理提供了新动力。
俄罗斯斥资5000亿卢布振兴造船业,既是应对制裁与产能瓶颈的权宜之策,更是围绕北极航道展开的远见布局。未来十余年,随着高冰级船队与破冰船队的规模化扩充,北极航道有望成为连接欧亚的“极地大道”,重塑全球航运与能源地图。在中俄合作持续深化与多国参与的格局下,北极航道将不断彰显其地缘政治与经济价值,也将在全球气候、环境与安全治理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素材来源:chinadaily 、reuters、gcaptain、maritim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