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商务部一纸公告震动全球化工市场: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欧盟、日本及台湾地区的进口共聚聚甲醛(POM Copolymer)征收最高74.9%的反倾销税,期限长达五年。这一裁决不仅是中国近十年来在化工领域发起的最大规模反倾销行动,更被视作维护高端材料产业链安全的“关键一役”。
2024年5月19日,商务部宣布对美欧日等地的共聚聚甲醛启动反倾销调查。这一被称为“工业黄金”的工程塑料,因具备替代金属的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医疗等高端制造业。调查显示,2023年中国大陆共聚聚甲醛表观消费量达68万吨,但进口依赖度超过40%,其中美欧日等地产品以低价倾销挤压本土企业生存空间。
历经8个月取证,商务部于2025年1月16日发布初裁公告,初步认定倾销行为成立。此后4个月,调查机关进一步核实质损数据与因果关系,最终于5月18日作出终裁。74.9%的最高税率直指美国泰科纳公司,而台湾地区企业税率最低仅3.8%,差异化策略引发关注。
此次反倾销税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企业倾销幅度量身定制(详见表1):
|
|
|
|
|
|
|
|
|
|
解析差异:
• 美国成“重灾区”:74.9%的税率几乎切断其产品竞争力。调查显示,美国企业倾销幅度最大,且长期通过低价抢占中国市场。
• 台湾地区“低税率”玄机:台塑等企业税率不足5%,远低于其他地区。这或与两岸经贸互动及企业配合调查程度相关,也隐含引导产业链整合意图。
• 日本企业“分化”:旭化成凭借技术优势获得较低税率,而其他日企统一适用35.5%,体现对合规企业的区别对待。
共聚聚甲醛是制造精密齿轮、医疗器械的核心材料,此前国内企业如云天化、宝泰隆等虽技术突破,但长期受进口产品价格压制。2024年数据显示,本土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60%,亏损面达35%。
反倾销税落地后,两大效应显现:
此次行动并非孤立事件。早在2017年,中国已对韩国、泰国等地的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倾销税;2023年10月,该措施延期五年。十年间,中国通过反倾销工具,逐步将进口依赖度从70%压降至40%以下,为本土产业链争取成长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将台湾地区单独列入调查范围,既遵循“一个中国”原则,也通过税率差异传递政策信号:低税率企业可融入大陆产业链,而高税率者面临出清。
美欧日迅速回应称“考虑向WTO申诉”,但分析指出,中国裁决严格遵循WTO规则,证据链完整。更深层的是,此举或倒逼外企调整战略:
• 转移产地:欧盟企业可能将产能转向东欧或东南亚以规避关税;
• 技术合作:日本旭化成已与大陆企业洽谈技术授权,寻求共赢。
中国石化联合会专家指出:“共聚聚甲醛是新材料战略的卡脖子环节,反倾销不仅是贸易救济,更是产业链安全布局。” 对外经贸大学学者则认为:“差异化税率展现了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精准施策能力,既捍卫权益,又避免全面对抗。”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破局,中国反倾销措施已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系统护航”。此次74.9%的税率不仅是一记重拳,更标志着中国高端材料产业从“跟跑”迈向“并跑”的新起点。未来五年,这场关乎技术自主与市场话语权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本文数据及政策依据源自商务部公告,仅供参考,如果想了解具体详细公告内容,还请直接查看商务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