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近期推出的实验室“白名单”制度是平台强化商品合规管控的重要举措,核心在于仅接受符合其安全标准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同时动态更新“黑名单”实验室清单。以下是该制度的要点解析及卖家应对建议:
⚙️ 一、制度核心内容与时间线
生效时间
- 2025年7月13日起正式实施,亚马逊将仅接受白名单实验室的合规性测试报告(如CPSC、UL、FCC等认证)。
- 涉及类目:儿童产品(CPSC)、电子设备(UL/FCC)、医疗器械(FDA)等高敏感品类。
已公布的黑名单机构
违规后果
- 提交黑名单实验室报告:新文件自动拒绝,已提交文件可能需重新检测。
- 若商品因文件无效被下架,需重新通过白名单实验室检测方可恢复销售。
二、被列入黑名单的原因(推测)
亚马逊公告中解释为实验室“不符合真伪和可靠性标准”,结合行业实践,可能涉及:
- 报告造假:未实际检测即出具报告,或篡改测试数据。
- 资质缺陷:缺乏CPSC、ISO 17025等必备认证资质。
- 测试作弊:简化测试流程、使用非标设备或未按法规操作
三、平台合规趋势分析
- 白名单制度化
- 亚马逊明确表示未来将推出官方白名单,可能要求实验室通过平台专项审计或认证,进一步规范检测市场。
- 多平台效仿
- Temu、速卖通等平台也在建立类似机制,例如TEMU要求德国包装法EPR凭证、速卖通强制土耳其责任人标签等,全球合规门槛持续提升。
- 对卖家的深层影响
- 成本增加:合规检测费用上涨,且流程更繁琐。
- 门槛提高:中小卖家若无法承担合规成本,可能被迫退出高风险类目。
温馨提示:
亚马逊的实验室白名单制度本质是通过源头管控降低商品安全风险,卖家需要:
❶ 筛查现有报告是否来自黑名单实验室;
❷ 关注7月13日后平台黑名单更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