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从全球货物贸易平衡看,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德国产品竞争力有所下降。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在疫情之后大幅增长,达到了近2万亿美元,而德国货物贸易顺差却保持平稳水平,且占全球GDP比重呈下行趋势。从国家间贸易平衡看,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从2010年的略高于GDP的1%扩大到GDP的2%,变化比较明显的是汽车领域相关贸易顺差的逐渐消失,而这些年来欧盟对美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在贸易领域的竞争压力。
由于中国在德国传统优势领域竞争力提升,预计德国仍将推行保护性贸易与投资政策。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电子设备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快速崛起严重压缩了相关德国企业的市场空间,为保护本土产业,预计德国仍将收紧对华的贸易与投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对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加强对关键技术的投资和反补贴审查等。但鉴于德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深度嵌入以及对华市场的高度依赖,其又不得不寻求在降低依赖与经济利益之间保持平衡。
虽然产业竞争关系加剧,但两国在贸易与投资方面仍有较大合作空间。尽管中德在高端制造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但两国经济结构仍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在新能源、数字经济及绿色科技方面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与德国在高端装备制造、精密工程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可形成良好协同,即便是在双方目前激烈竞争的汽车产业,通过进一步拆分贸易商品细项后仍能看到较强的产业互补性,德国更多向中国出口高端内燃机、电气装置和变速箱,而中国则更多向德国出口蓄电池、制动和悬挂系统,以及一些低端内燃机、柴油机,体现出中德两国更多的是在汽车产业链的高度融合。长远看,两国仍可考虑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拓展新的增长点,通过结合双方的共同优势产业,以联合投资、合作开发、研发和生产等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推动互利共赢。
特朗普的经贸政策是重要边际变量,美德政策关系变化或将影响中德合作前景。美国作为德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国,已经开始对钢铁、汽车等商品普遍加征关税,若未来对德关税壁垒持续超出预期,且特朗普在俄乌和平谈判、能源供应、国防开支等方面对德国和欧洲利益的威胁大于中国,则不排除德国进入对冲模式,寻求与中国在贸易、投资和绿色转型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以维护自身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