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税高压之下,美国对中国进口的“依赖”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根据供应链技术公司笛卡尔(Descartes Systems Group)发布的最新报告,2025年6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海运集装箱数量同比下降28.3%,这是自5月以来跌势的延续。这场“进口骤降”的背后,是美国对中国加征新一轮关税带来的直接影响。
今年5月以来,美国不断提高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尤其是对电动车、锂电池、关键矿产、钢铝制品等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打击。这一轮关税上调,直接压制了6月的进口热情。
数据显示,6月美国进口的海运集装箱总量为220万个20英尺标准箱(TEU),较去年同期下降3.5%。其中,中国的份额仅为63.93万个TEU,占比跌至28.8%,远低于2024年7月的历史峰值40%。
换句话说——中国在美国进口市场上的份额,几乎被“砍掉了三分之一”。
受到影响最直接的是传统的“中国制造”核心类目。包括:
这些产品多依赖中国的规模化工厂和成熟供应链,如今却因加税成本上升,被迫“让出舞台”。
与此同时,越南、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正在快速填补中国留下的空档。
根据笛卡尔的报告,由于美国进口商加快采购渠道多元化步伐,这些国家的出口订单激增。以越南为例,其对美出口持续攀升,一些跨国公司已将供应链从广东、浙江等地逐步转移到胡志明、河内。
这意味着,在全球贸易链条中,中国不再是“唯一选项”——但依然是最强选项。
事实上,6月的进口回落还有一个背景因素:抢运潮结束。
在5月之前,许多进口商为赶在新关税正式落地前加速下单,导致港口短期内出现“爆仓”局面。大量中国商品提前抵达美国,形成了统计上的高基数,也让6月的下降更显剧烈。
但从趋势来看,美国整体海运进口量正在“重新平衡”。笛卡尔行业战略总监杰克逊·伍德(Jackson Wood)表示:
“情况没有想象得那么糟,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好。”
这句话颇具意味。一方面,总体进口量同比仍增长3.8%;但另一方面,这一增幅已明显低于年初的增速。
未来几周,美国对中国进口的政策走向仍扑朔迷离。
目前,美中贸易“休战期”即将于8月10日到期,是否延长将成为重要风向标。如果不能续约,新一轮加征关税可能很快实施。
与此同时,特朗普团队也在不断调整现有政策。就在本周一,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将原定于7月9日到期的部分关税减免,延长至8月1日——这既可能为进口商争取时间,也可能意味着“暴风雨前的宁静”。
一个时代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全球供应链的重构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