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2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接连宣布,与日本、菲律宾正式达成贸易协议,同时白宫也发布了与印尼的联合声明,确认美印贸易框架协议正式签署。短短数小时内,美国在亚太区域一口气敲定三份重磅协议,释放出强烈的信号:美国“关税大棒”依旧奏效,且贸易谈判节奏正在明显加快。
特朗普在Truth Social高调宣布,已与日本签署“史上最大规模”的贸易协议。
协议核心内容包括:
显然,这是一份极具政治和经济象征意义的协议。就在本月初,特朗普还曾向日本发出“关税警告函”,威胁自8月1日起对日本商品征收25%的惩罚性关税。而如今,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日本选择主动让步,用投资和市场开放“买来”15%的关税优惠,也显示出美方在谈判中依旧占据主动地位。
同日,特朗普也宣布与菲律宾达成贸易协议:
相比日本侧重经济,菲律宾这份协议明显加入了更多战略考量。特朗普在声明中特别提到“军事合作”,结合当前南海局势和菲律宾对美安全依赖度日益增强,此次协议可能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进一步强化地区军事影响力的一部分。
白宫官网也同步发布了《美国-印度尼西亚对等贸易协定框架的联合声明》,意味着两国已正式确认达成贸易框架。
协议主要内容包括:
相较于日本和菲律宾,印尼在这份框架协议中让步更多,内容几乎全面向美方倾斜,显示出在特朗普“关税逼谈”策略下,印尼也被迫接受一系列附加条件。
从谈判背景来看,这三份协议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发生在“8月1日关税大限”前夕。早在7月初,特朗普便向多个国家发出关税警告,施压他们重新谈判。而此次三国迅速达成协议,基本确认了“先放狠话—再施压—换协议”的典型特朗普路线。
尤其是日本,不仅在金额上开出5500亿美元天价,还接受90%利润被美方拿走、市场对美全线开放——可谓典型的“买平安”模式。
此次三国协议,不仅展示出特朗普政府强硬、交易导向的贸易策略,也凸显出当前地缘政治下,亚太国家在“美国市场与中国合作”之间的两难抉择。中国外贸企业需要关注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结构性压力,并加快应对策略——包括转型高端制造、开拓新兴市场、规避贸易壁垒等,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持续增强的全球贸易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