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国外贸形势观察
全国大盘:总量温和扩张,结构持续优化
据海关总署汇总、国家统计局 7 月 15 日通报,2025 年 1—6 月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 21.79 万亿元,同比增长 2.9%。其中:
出口 13.00 万亿元,增长 7.2%;
进口 8.79 万亿元,下降 2.7%;
贸易顺差 4.21 万亿元,同比扩大 42.4%。
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占比继续保持在 65% 左右,加工贸易比重下滑至 18%,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贡献度提升至 8.3%,贸易结构进一步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出口品类:机电产品“三分天下有其二”
2025 年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额 7.80 万亿元,同比增长 9.5%,占出口总额的 60.0%,稳居第一大类;其中: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 1.72 万亿元,增长 12.1%;
新能源汽车整车 0.42 万亿元,增长 36.2%;
集成电路 0.68 万亿元,增长 8.4%。
上述三类合计占机电出口 36.4%,成为支撑出口增速的“新三样”
区域亮点:长三角首破 8 万亿,安徽增速领跑
总量与占比
2025 年上半年,长三角(沪苏浙皖)进出口总值 8.15 万亿元,占全国 37.4%,首次在半年维度突破 8 万亿大关。
上海 2.15 万亿元(+2.4%);
江苏 2.81 万亿元(+5.2%);
浙江 2.73 万亿元(+6.6%);
安徽 4585.4 亿元,同比大增 15.2%,增速居全国首位,并刷新本省历史记录。
产业支撑
海关统计显示,区域机电产品出口 5.31 万亿元,占本地出口 7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 20 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新三样”合计出口 0.87 万亿元,对区域出口增量贡献度达 42%。
协同效应
上海口岸功能、江苏制造集群、浙江民营网络、安徽科创资源的梯度分工日益清晰:
上海集装箱吞吐量 2370 万 TEU,占全国 17%,继续发挥国际中转港优势;
江苏苏州、南京两大集成电路基地出口芯片 1850 亿元,占全省机电出口 32%;
浙江义乌、宁波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出口 3200 亿元,拉动全省出口增长 2.1 个百分点;
安徽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 62 万辆,同比增长 49%,其中 58% 通过上海洋山港出口欧洲、东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