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7个月外贸出口情况
2025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15.31万亿元,增长7.3%;进口10.39万亿元,下降1.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1个百分点。
7月单月进出口3.91万亿元,增长6.7%,出口、进口分别增长8%和4.8%,进口连续两月增长,展现出外贸的稳定韧性。
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
前7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16.44万亿元,增长2.1%,占比64%。出口增长7.4% 为从业者带来拓客机遇,进口下降则需警惕国内需求端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加工贸易进出口4.6万亿元,增长6.3%,进出口双增可支撑企业适度扩产;保税物流进出口3.69万亿元,增长6%,出口14.1%的高增速说明其模式优势持续释放,相关企业可进一步优化流程提效。
对东盟、欧盟进出口增长
东盟作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4.29万亿元,增长9.4%;欧盟贸易总值3.35万亿元,增长3.9%,两者均为外贸增长主力。
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3.29万亿元,增长5.5%,建议企业深耕这些区域市场。中美贸易总值2.42万亿元,下降11.1%,提示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需加快多元化布局。
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
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4.68万亿元,增长7.4%,占外贸总值57.1%;其中出口10.04万亿元(增8.7%,占出口总值65.6%),进口4.64万亿元(增4.7%,占进口总值44.7%)。其强劲表现巩固了外贸主力地位,民营外贸人可乘势开拓市场,巩固现有客户并探索东盟、“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市场。
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46万亿元,增长2.6%,占外贸总值29%;出口4.1万亿元(增4.9%),进口3.36万亿元(降0.1%)。企业保持稳定发展,相关外贸人可借此学习国际市场运作与管理经验,提升业务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配合企业调整进出口布局。
国有企业进出口3.49万亿元,下降8.8%,占外贸总值13.6%;出口1.13万亿元(增3.2%),进口2.36万亿元(降13.6%)。其进出口下降需加快转型,相关人员应推动改革创新,转变经营模式,在出口端扩大现有品类份额、探索新增长点,在进口端分析下降原因、调整产品结构以提升竞争力。
机电产品成核心动力,部分品类分化明显
前7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9.18万亿元,增长9.3%,占出口总值60%。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增长1.1%,集成电路增长21.8%,汽车增长10.9%。机电产品是出口核心动力,集成电路和汽车高增速体现国际对我国高端制造需求增加,相关外贸人需关注产业趋势、加强合作、抓新能源机遇、优化产品结构。
同期出口劳密产品2.41万亿元,降0.8%,占15.7%。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品、塑料制品分别增0.9%、2.7%、0.5%。整体微降但部分微增,显示需求仍在但竞争加剧,相关外贸人需注重设计创新、供应链管理,聚焦高端领域,研发环保产品。
出口农产品4146.6亿元,增2.9%,稳中有进。相关外贸人要严把质量关、建追溯体系,按市场需求深加工和精细包装,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减负
前7个月,我国进口大宗商品及部分工业原料情况如下:铁矿砂6.97亿吨(减2.3%,均价跌15%)、原油3.27亿吨(增2.8%,均价跌12.7%)、煤2.57亿吨(减13%,均价跌24%)、天然气7014.4万吨(减6.9%,均价跌6.7%)、大豆6103.5万吨(增4.6%,均价跌12.5%)、成品油2339.1万吨(减16.6%,均价跌4%);初级形状塑料1592.3万吨(减5%,均价跌0.5%)、未锻轧铜及铜材311.3万吨(减2.6%,均价涨4.9%)。
铁矿砂、原油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价普跌,利好依赖其生产的企业,可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相关外贸人应合理规划采购,低价时适度增库存,同时关注市场波动与供需,调整策略;对未锻轧铜及铜材等涨价商品,需协商采购价、优化流程以降成本。
同期进口机电产品4.09万亿元(增5.8%),反映国内对高端设备、先进技术需求旺盛。相关外贸人应加大引进力度,聚焦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引入高性价比产品,并做好售后与技术支持,提升客户满意度。
整体来看,前7个月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出口韧性与进口回暖趋势明显。外贸人可围绕增长板块精准发力,同时做好风险防控,在动态调整中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