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国对“第三地转运”行为开征40%附加关税,已于8月7日00:01生效。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同步启动强化甄别与执法流程,后续还将公布涉转运的“国家与特定工厂清单”。对依赖转运规避关税的外贸与跨境电商链路将形成高压震慑。
一、政策要点:什么是“40%转运关税”?
-
• 法律依据与生效时间:7月31日,白宫发布行政令,对“通过第三地转运规避关税”的商品授权加征40%附加关税;8月7日起在海关系统落地执行。
-
• 适用范围:凡被CBP认定存在“借道他国洗产地(origin washing)规避关税”的进口货物,除既有税则外,再加征40%。执法将通过更正报关要素或在清关结关(liquidation)阶段补征,并指引使用HTSUS 9903.02.01等专用编号办理。
-
• 配套举措:美国将每半年公布涉及转运的国家/特定工厂名单,供贸易合规尽调与口岸稽核参考。
-
二、执法如何落地?CBP的“组合拳”
-
• 风险分析 + 数据交叉比对:CBP将基于进口申报、物流轨迹、供货网络与历史交易异常进行画像,叠加口岸查验与事后稽核。
-
• 与既有工具衔接:一方面,EAPA(执法保护美国人法案)用于反规避与逃税调查;另一方面,FCA(虚假申报法) 路径强化民事追责,可处三倍赔偿并附加法定罚金,对虚假原产地、低报价格、错误税号等行为形成持续威慑。
-
• 短期节奏:路透援引地区消息称,更严厉的转运惩罚不会“立刻全面铺开”,但审查力度与不确定性已显著上升,行业需提前合规自查。
三、与“互惠关税”框架的衔接
本次40%转运关税是 “互惠关税” 体系下的重点执法条款之一。除对部分国家设置基准关税外,新政明确:一旦判定为为规避而转运,即触发40%附加税;此举被多家律所评估为“本轮关税中最具震慑力的条款”。

四、企业风险与代价:不仅是“多缴40%”
-
• 关务与民事并行:除补征40%与滞纳金外,若构成虚假申报,可能面临FCA三倍赔偿 + 罚金、账户冻结、限制使用美国港口等后果。
-
• 执法案例趋势:CBP披露,2025年迄今已锁定数亿美元的关税流失并立案调查,对涉嫌转运与其他逃避手段的线索增长明显。
-
五、对中国产业链与贸易流向的潜在影响
-
• 直接暴露面更大:由于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比高、零部件跨境流转频繁,一旦“实质性加工”不足以改变原产地,即存在被认定转运的风险。行业普遍建议提高当地增值/关键工序在地化比例,保留完备的BOM、产线工序、用工与能耗记录以备查。
-
• 贸易结构再平衡:多家公开数据与媒体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同比下滑,对东盟、欧盟、非洲等市场的出口占比抬升——这将放大美国对东南亚等转运敏感地区的审查力度。
六、企业合规与操作清单(实务建议)
-
1. 原产地判定:逐品类核对“实质性转变”标准(关税归类改变、加工工序、增值比例),谨慎评估在越南、泰国、墨西哥等地的组装是否真正改变原产地。
-
2. 文件与链路:保留完整的原材料采购、生产与质检、发运与海运轨迹;对中转仓/保税区/离岸贸易节点留痕。
-
3. 编码与申报:复核HTSUS税号、估价与优惠待遇主张;一旦收到CBP询证/质疑,及时依法更正,避免在清结关阶段被补征40%。
-
4. 自查与预案:对“高风险品类 + 高关税辖区 + 高度全球化零部件”的组合建立红黄灯清单;必要时开展第三方原产地审计与供应商尽调。
-
5. 合规通道:善用事先裁定(Binding Rulings)与合规自披;如遇竞争对手恶意举报,注意EAPA/FCA程序中的举证、答辩与和解路径。
七、我们能确认的关键信息(截至8月19日,美国西海岸时间)
-
• 40%转运关税已于2025年8月7日在美国海关系统生效并进入实操征收序列。
-
• 白宫行政令明确授权CBP对“判定为转运规避”的进口货物征收40%附加关税。
-
• 官方与权威机构提示,转运惩罚机制是本轮互惠关税中最具威慑力的新增条款,企业需提前做好原产地与供应链合规。
注:文中数据与政策节点均来自政策公告、CBP通告及主流律所/财经机构梳理;对行业影响与操作建议为基于公开信息的合规解读,企业应结合自身品类、工艺与供应链结构开展专业评估与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