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3日。
图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截图
这份草案的一大亮点:明确了“单笔对外汇款”的客户核验与信息随款传递要求,精准门槛被设定为人民币5,000元或等值1,000美元及以上。这一下子激起广泛关注 —— 从过去我们所习惯的“三万”、“五万”、“一万美元”大额汇款监管标准,转向更低数额的严格合规,引发“监管收紧”的担忧与热议。
这份《管理办法》并非“又收紧外汇”的简单解读,其本质是将反洗钱(AML)的国际底层规则落实为可操作的细则,与FATF的“旅行规则”(R.16)相衔接。今年6月,FATF刚刚更新了支付透明度与“随款信息”的规则,对跨境支付提出更细粒度的核验要求,这与此次草案的核心精神高度一致。
我们梳理出部分直观的影响路径,帮助各方应对:
例如为子女留学打款、赡养老人、缴纳海外账单等正规用途,只要如实提交材料,做到信息齐全,汇款仍能顺利到账。未来银行风控将进一步智能化,例如多人频繁向同一账户汇款则可能被预警,需配合人工复核。
过去的“拆分汇款”、“地下钱庄”、“虚拟货币OTC换汇”等方式风险急剧上升。一旦被系统识别,可能导致账户冻结、不仅补税罚款,还会影响征信评估。
在合规与配额双重压力下,QDII等正规投资渠道将更稀缺,成本和门槛可能短期内上升。跨境投资流动性可能转向港股通、贵金属等替代性渠道。
涉及进出口、跨境并购或境外投资的企业必须在新规背景下提前准备详尽材料、强化背景披露。监管将坚持“低风险简化流程、高风险严格审查”的原则,信息完整性决定业务推进效率。
对金融机构而言,这是一场从制度、流程到系统的整体升级。合规路径依然存在,但“打擦边球”的方式已不再可行。未来,谁能在守规则中“创造价值”,谁就能赢得监管与市场的信任。
新规体现的是监管逻辑升级,而非无端收紧:“5000元以上就得查,信息必须随汇传递,资料要保10年。” 这样的制度设计旨在实现跨境资金流动的高度透明与可追溯。
从个人到企业、从支付机构到银行,皆需适应这条“合规常态化”的路径。规矩明确时,就有机会更安心操作;灰色空间消失后,秩序将成为长远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