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政府的第二个任期里,美国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承诺再次被推上台面。然而,现实与预期之间的落差正在显现——面对不可预测的关税政策和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许多在华运营的美国企业不仅没有撤离,反而选择继续留在中国。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承诺,通过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将制造业吸引回美国。然而,这一策略并未奏效。六位商界领袖和商业团体在采访中表示,留在中国是“风险最小的选择”。原因在于,特朗普不仅针对北京,还对包括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在内的多数制造业强国全面加征关税,使得替代生产基地的成本优势大幅削弱。
更雪上加霜的是,特朗普倾向于因非贸易争端而提高关税。例如,为惩罚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印度企业,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了高达50%的关税。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让企业难以制定长期战略。
过去十年,美国企业在政府鼓励下,尝试将部分生产转移至亚洲其他国家或墨西哥、印度等地,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这一被称为“中国+1”的战略,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新冠疫情的推动下有所加速。然而,第二任期的“对等关税”政策,却让这些替代制造中心的关税水平接近中国,直接击碎了这一布局。
上海供应链咨询公司Tidalwave Solutions合伙人卡梅伦·约翰逊直言:“‘中国+1’格局已经破裂,美国中低端企业要么退出市场,要么倒闭。”
关税冲击下,大型零售商如塔吉特、沃尔玛、家得宝尚能凭借市场地位与供应商谈判降价,或自行消化部分成本。但对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而言,这几乎是生死考验。
总部位于洛杉矶的Starlux Games创始人贾德·金表示,公司所需的LED组件只能在中国生产,“现在没有观望的时间,只能支付关税”,而消费者能否接受价格上涨,成为另一重压力。
这种压力已导致部分企业破产。自6月以来,家居用品零售商At Home Group和玩具及文具供应商IG Design Group相继宣布破产,并将收入下滑归因于关税冲击。上海美国商会前主席科尔·吉布斯形容,近几个月依赖中国供应商的美企破产数量“像曲棍球棒一样激增”。
关税成本最终传导至消费者端。根据Telsey Advisory Group的数据,自4月以来,塔吉特的芭比娃娃价格上涨了42.9%。在即将到来的假日购物季,零售商普遍预计价格还将继续上升。
零售分析师乔·费尔德曼警告:“今年前八个月情况看似不糟,但我担心真正的冲击即将到来。”
尽管贸易紧张局势持续,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年度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二的在华美企仍计划维持甚至扩大在华投资。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的规模效应和成熟的供应链生态,是美国国内短期内无法替代的。
Tidalwave Solutions的约翰逊指出,美国缺乏完整的产业生态、熟练劳动力、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使得将生产从中国转移回美国在财务上不可行。
近期,美国联邦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无权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征收“对等关税”或对转运产品加征40%关税。这一裁决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进入最高法院审理,进一步增加了政策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今年夏天的三轮中美经贸谈判几乎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原本旨在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但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一体化的现实面前,这一策略反而促使更多美企选择留在中国。对企业而言,稳定的供应链和可预测的成本,比政治口号更具吸引力。而在关税高墙与政策反复之间,真正的赢家或许不是美国制造业,而是那些能够灵活应对、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