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债为什么崩了
一、财政政策与债务压力
财政赤字扩大
英国公共债务已超£2.7万亿(接近GDP的100%),2025年秋季预算面临500亿英镑的支出缺口。财政大臣Rachel Reeves需通过增税或削减开支填补赤字,但增税可能进一步拖累经济,加剧市场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
2024年秋季预算中新增的雇主国民保险税等政策,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0.8%,推高长期债券收益率。
量化紧缩(QT)加速
英国央行以每年1000亿英镑的速度缩减资产负债表,直接出售国债的行为压低了债券价格,推高收益率。市场呼吁暂停QT以缓解流动性压力,但央行仍维持鹰派立场。
二、通胀高企与货币政策两难
通胀顽固性
英国7月通胀率升至3.8%(2024年1月以来最高),食品通胀率达4.2%(鸡蛋、黄油等价格飙升),核心通胀压力显著。尽管央行年内五次降息至4%,但通胀仍远高于2%的目标,限制进一步宽松空间。
市场预期未来12个月英国央行仅降息一次,而美联储可能降息四次,政策分化加剧英镑资产抛售。
滞胀风险加剧
经济增速疲软(2025年二季度环比萎缩0.1%-0.3%),失业率升至4.7%,但通胀居高不下,形成“滞胀”局面,投资者要求更高风险溢价。
三、国际市场联动与外部冲击
全球债市抛售潮
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因美联储独立性担忧同步上升,但英国30年期收益率涨幅更猛(8月累计上涨0.23个百分点,远超美债的0.06个百分点)。
美国对英国加征10%关税(汽车25%),冲击出口并压低经济增长预期,进一步推高长债收益率。
英镑汇率波动
尽管8月英镑兑美元上涨2%,但长期债务问题导致汇率波动加剧,投资者对英国政策信誉的担忧升温。
四、结构性风险与市场情绪
养老金流动性危机
英国养老金采用高杠杆的“负债驱动投资(LDI)”策略,收益率飙升触发保证金追加,被迫抛售资产,形成“收益率上升→抛售”的恶性循环。
政治不确定性
秋季预算案前的政策博弈(增税或减税)加剧市场疑虑,投资者要求更高风险补偿。
五、历史对比与当前特点
当前收益率飙升(30年期达5.64%,逼近1998年高点)与2022年“特拉斯危机”类似,但此次更反映结构性财政问题,而非短期政策失误。10年期收益率4.74%虽低于年初高点,但长期借贷成本压力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