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美国在8月全面实施“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以来,其影响在东南亚开始显现:泰国8月出口增速回落至5.8%,为去年9月以来最低;越南对美出口估计可能减少约五分之一(约250亿美元),成为该区域受冲击最严重的国家。
泰国商务部公布,2025年8月海关估值出口同比增长5.8%,低于市场预期的9.5%和7月的11%,并使得前8个月累计出口增幅回落到13.3%。官方同时警示,美国关税、全球需求疲软与泰铢升值等因素,将可能在未来数月侵蚀出口动能。
对比之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及多家研究机构的估算显示,越南遭遇的冲击更为严重:越南对美出口可能在“长期”内下降约20%,折合约250亿美元(约321亿新元),相当于其对美整体现有出口量的一大部分,若成真将对越南GDP与就业造成明显冲击。
越南长期以来依赖对美出口,服装、鞋类、家具及部分电子组装品占据美市场大量份额;这些品类容易受到关税抬升与“提前采购/转单”效应影响。此外,许多越南制造链存在“含中国零部件比例高、且跨境转运容易被美方认定为规避关税”的问题,使其成为美方重点调整对象之一。多位专家指出,越南出口对美比重与产品结构,是其受创更深的根本原因。
面对冲击,河内在官方声明中表示将继续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的同时,加速与其他市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分散风险。越南总理范明政在9月24日声明中提到,越南计划在年底前与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推进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以争取新市场与新需求来源。政府仍设定全年出口增长目标约12%,并寻求通过开拓市场与内部消化成本来缓冲美国关税影响。
欧盟方面也表现出对越南的战略兴趣:在美方关税压力下,欧盟希望加强与越南的合作,但同时强调越南在对美做出让步后,也应对欧盟提出的非关税壁垒(例如食品、药品、汽车等领域的检验检疫与合规要求)采取更多措施。欧盟贸易专员本周将访越,双方聚焦于如何在规则与市场准入上达成更多一致。
虽然泰国8月出口增速显著放缓,但官方与分析师仍认为泰国具备一定韧性:首八月累计出口仍增长13.3%,商务部预计全年出口或仍能实现超过12%的增长(或按不同口径保持正增长)。不过泰国当局也点出多重风险点:美国提前采购潮消退、全球需求走弱、边境贸易中断、印度大米出口政策的竞争以及近期泰铢走强,都可能在短期内压制出口回升空间。若外需继续疲软,泰国出口很可能在未来数月出现更大波动。
受关税影响,企业有三类常见应对:一是将成本转嫁给下游(提高售价),二是通过寻找替代市场或分散生产基地来规避(转向东欧、南亚或拉美等地),三是吸收成本以保持市场份额(短期利润受压)。但现实中,商品价格敏感性高的制成品(如服饰、鞋类)很难大幅提价,制造商与出口商承受巨大压力,转单与改产地亦需要时间与投资,短期缓冲能力有限。
此外,美国对“转运”与原产地规则的强化执法,使得简单的“换标”或转运操作难以长期奏效,这也迫使企业不得不在合规与成本之间做出更复杂的权衡。
长期来看,美国的对等关税将推动全球供应链进一步重构:部分企业会加速“友岸外包”或“近岸外包”策略,将部分产能迁回美洲或移至对美关税较低的国家;而东南亚国家则需通过加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改善贸易便利化、升级产业链与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减轻冲击。越南主动寻求与Mercosur和GCC谈判、欧盟寻求更紧密合作,都反映出区域与多边策略在短期冲击下的重要性。
美国对等关税给东南亚带来的是急性冲击与结构性警示:短期内,越南与泰国等出口导向型经济将承压;中长期则可能催生供应链迁移、产品升级与更为积极的贸易外交。对政府与企业而言,关键在于速度——速度去多元化市场、速度去提升规则合规能力、速度去推动产业升级。谁能把握这次被动的调整为主动的转型,谁将在下一轮全球分工中占据更优势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