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沙特利雅得省阿菲夫镇的沙漠深处,数百台工程机械正紧张作业,这片昔日黄沙滚滚的土地上,正在崛起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集群之一。
十月的沙特阿拉伯,依然烈日炎炎。
就在这片土地上,中国电建刚刚签署了价值117.19亿元的沙特阿菲夫1和2光伏IPP项目。与此同时,中国能建也揽下了沙特三个新能源工程总承包合同,总金额达195.54亿元人民币。
这两大合约仅是沙特2025年新能源基建的冰山一角。然而,与这些具体项目如火如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5年前五个月沙特签发的大型基础设施合同总价值较2024年同期下降了77%。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沙特当下的现金流是否安全?这个依赖石油的国家正在如何平衡当下的财政压力与未来转型愿景?
沙特的双重图景:整体基建收缩,新能源项目快速推进
2025年沙特基建领域呈现出令人困惑的双重图景:一方面,新能源项目高歌猛进;另一方面,总体基建合同却大幅缩水。
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沙特签发的大型基础设施合同总价值仅为360亿沙特里亚尔(约合96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1540亿沙特里亚尔急剧下降77%。
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公共投资基金(PIF)签发的合同数量下降了84%。这一数据无疑揭示了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在支出方面的明显收紧。
据中东经济文摘MEED的报告称,今年以来,海湾地区的合同授予金额下降了39%,而沙特的下降最为剧烈,与该国大型项目相关的合同授予“今年几乎完全停顿”。
这一全面收缩的画面,与我们之前了解到的一个个大型新能源项目形成了强烈反差,也引发了对沙特现金流的担忧。
投资战略转向:质量优先于数量,精准发力
面对合同金额的大幅下降,沙特并未正式宣布大范围削减支出。沙特财政部长穆罕默德·贾丹曾表示,如果经济放缓,政府将进行“逆周期”投资。
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揭示了沙特财政策略的微妙变化:从四面出击转向精准发力。
在总体基建投资收缩的背景下,2025年沙特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却显得异常突出。中国能建在沙特承接的3个新能源项目,包括夏奇拉1GW风电、斯特拉2GW风电和福里斯2GW光伏项目,总额高达195.54亿元人民币。
同时,中国电建中标的沙特阿菲夫1号与2号光伏IPP项目,总容量达4GW,配套工程涵盖场区建设、电网连接及储能设施。
沙特在新能源领域的持续发力,与其“2030年清洁能源占比50%”的雄心密切相关。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希望,到2030年沙特有一半的电力来自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届时将实现130GW的新能源装机容量。
要理解沙特现金流的安全性与项目优先级,必须审视公共投资基金(PIF)的角色转变。
PIF是沙特规模超过9000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它已从单纯的国家“储蓄罐”转变为实现经济多元化的战略引擎。
2025年前9个月,PIF在中东北非地区的投资额为62亿美元,位居该地区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排名的第四位,落后于穆巴达拉(174亿美元)、阿布扎比投资局(96亿美元)和卡塔尔投资局(76亿美元)。
PIF的投资策略明显向能够带来长期回报和技术转移的战略性项目倾斜。在2025年,我们看到PIF更多地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的方式推进项目,如中国能建的项目就是与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PIF和沙特阿美电力公司成立的项目公司合作的。
这种模式既缓解了PIF的直接资金压力,又引入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体现了沙特在财政相对吃紧背景下的智慧投资策略。
合理安排项目优先次序:新能源与民生项目优先
从2025年沙特的项目发包情况来看,其优先级序列非常清晰。
新能源项目位居首位。沙特近期启动的可再生能源计划第七轮招标,涵盖6个太阳能及风能项目,总装机容量达5.3吉瓦。
这与沙特2030愿景中能源结构转型的目标紧密相连。
截至2025年7月,沙特电力采购公司已招标的项目总容量达43.2吉瓦,签署的购电协议涉及38.7吉瓦。
创造就业的民生项目也被放在优先位置。尽管总体合同金额下降,但沙特并不会轻易削减能够创造大量就业的项目支出,因为这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多元化。
技术引进型项目同样备受青睐。如配备储能系统的光伏项目,既能提升电网稳定性,又能帮助沙特获取储能技术,为未来的能源出口多元化奠定基础。
这种项目优先级安排反映了沙特在财政压力下的战略定力:宁愿缩减其他领域开支,也要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
从上半年发包的项目情况来看,沙特的现金流在短期内确实面临压力,但长期来看仍在可控范围内。
石油收入的波动显然是影响沙特现金流的关键因素。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沙特作为石油依赖型经济体,财政压力增大。
然而,沙特正在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维持现金流安全。一是择优投资,将有限资金集中于战略领域;二是吸引外资,借助国际资本共同开发项目;三是发挥主权财富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沙特已规划的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30GW,较2023年底增长近4倍。
这一数字背后是年均超千亿美元的基建投入规模,其中中国企业在建项目的合同金额占比超过65%。
沙特的现金流状况虽然不再像油价高企时那样宽松,但通过精准投资和吸引外资,仍能保障核心战略项目的推进。
沙特并未在现金流压力下迷失方向,而是将有限资金精准投向新能源等战略领域。透过PIF的投资策略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正以一种更具策略性的方式推进经济转型。
随着2025年第九个月沙特启动新一轮5.3GW可再生能源招标,沙特的清洁能源之路将继续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