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特朗普又一次掀起了对华贸易争议。
他在10月14日的社交媒体贴文中表示,中国“故意不购买”美国大豆,让美国农民陷入困境,这是“经济敌对行为”。作为回应,美国正在考虑终止与中国在食用油及其他贸易领域的业务往来。
特朗普写道:
“我们可以自己轻松地生产食用油,没必要向中国购买。”
这番言论迅速引发市场震动。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此举不仅针对食用油贸易,更可能是在为新一轮对华贸易施压铺垫。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约2700万吨,价值近128亿美元。
但自2025年5月以来,中国没有再采购一粒美国大豆,转而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购入。
对于美国大豆种植户而言,这几乎是“致命打击”。
由于失去中国市场,美国大豆价格下跌、库存上升、农户利润大幅缩水。美国大豆协会曾多次呼吁白宫采取外交手段恢复对华出口,但特朗普团队似乎更倾向于“强硬回击”。
特朗普将中国的采购调整称为“谈判策略”,并视之为对美国农民的“惩罚”。在他看来,停止部分对华贸易,是一种“经济报复”。
表面上看,美国本身就是食用油生产大国,似乎并不依赖中国进口。
但实际上,美中在“食用油”贸易中往来广泛,特别是在用过的食用油(UCO)及其再生产品上。美国炼厂依赖这些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任何进口限制都会冲击新能源产业链。
因此,特朗普提到的“食用油贸易”,很可能不仅仅是厨房里的油瓶子问题,而是牵动能源、农业和供应链的更深层较量。
此外,特朗普还暗示,这项措施将不仅限于食用油,可能扩展到“其他贸易要素”(other elements of trade),包括农产品、化工品甚至技术类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大豆农户长期以来是特朗普的“铁杆票仓”。
在2018年的贸易战中,他们已为关税冲突付出高昂代价,如今再次遭遇中国市场流失,怨声再起。
华盛顿正在酝酿新的农业补贴计划,以安抚农村选民,但财政补贴能否真正弥补市场损失?恐怕未必。
毕竟,农民要的不是临时支票,而是稳定、可持续的出口市场。
如果特朗普无法守住这一选票基本盘,他将在大选关键州面临巨大信任危机。
更微妙的是,这场“食用油风波”恰逢APEC领导人峰会前夕。
峰会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市举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13日表示,中美两国元首“有望”在会上会晤。
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的言论可能是一种谈判前的施压策略。
若双方能在APEC期间接触并释放缓和信号,市场紧张情绪或可降温;反之,如果威胁兑现,新的关税和进口限制可能再度引发全球农产品市场震荡。
从大豆到食用油,这场看似琐碎的贸易摩擦,实则折射出美中关系的结构性紧张。
特朗普以“农民利益”为由发起报复,但能否真正帮到农民,还是要看接下来的谈判结果。
如果他真的切断食用油贸易,美方的代价恐怕不止在厨房,也会延伸到农田、油桶和加油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