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度国内外经济、战略格局皆复杂交织之际,印度政府高层正在酝酿一项引人注目的政策调整:有意放松对来自中国的部分原材料进口限制,以应对本国制造业和出口产业对中国供应链依赖不断加剧的现实。该消息由多名政府官员及智库人士向路透社透露。
印度近年来在制造业、出口增长的路径上逐渐显现对中国关键原料的高度依赖。例如,据智库数据显示:印度91%的刺绣机、92%的锯片、72%的逆变器及一半以上UPS(不间断电源)系统依赖中国进口。抗生素、硅片、平板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关键产品同样高度依赖中国。
与此同时,贸易数据令人瞩目:2025年前9个月,印度从中国的进口额达到约 910 亿美元,而同期对中国出口约15 亿美元,双边贸易逆差进一步拉大。
然而,从战略角度看,印度同时面临两大外部挑战:一方面是与美国的贸易摩擦——美国已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惩罚性关税;另一方面是与中国在边界和政治关系上的敏感态势。2020年印中边境冲突后,两国关系一度降温。
因此,印度正处于一个“既要强化自力更生(Atmanirbhar Bharat)”、又不得不承认全球供应链现实”的矛盾境地。正如一位印度官员所言,“这并不是要放弃自力更生的政策,而是要认识到经济增长需要全球投入——而中国仍然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据政府内部人士透露,印度正在考虑的措施主要包括: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调整并不意味印度要全面放弃对中国商品的贸易救济措施或战略自主立场。官员强调,最终是否削减关税、取消反倾销税仍由财政部决定,且国家安全敏感产品仍将维持限制。
动机层面:
风险与挑战:
回顾过去数十年,印中经济关系虽多次试图“政治与经济分割”,但实际始终错综复杂。2005年期间,两国提出“边界问题不影响整体关系发展”承诺。 2020年加勒万(Galwan)边境冲突成为转折点,双方关系一度陷入低潮。2025年8月,在第 SCO 峰会期间,李 强(中国国家主席)与纳伦德拉·莫迪(印度总理)重启会谈,标志着商业联系正在缓慢恢复。
在贸易方面,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从2014-15 财年的约 484.5 亿美元不断扩大,至2024-25 财年突破约 992 亿美元。此外,印度关键产业如机器设备、电子元件、高技术材料等对中国的进口依赖在不断加重。
因此,这次政策调整可以视为印度在“脱钩”与“参与”之间的一次战略校准:一方面保持与中国的供应链联系,另一方面避免被关键原料供应链所束缚。
如果印度落实放松对华原料进口限制的措施,短期内可能带来以下变化:
然而从中长期看,也存在结构性风险:
总的来看,这一政策信号显示印度正在从“排斥依赖中国”向“承认并管理依赖”的阶段迈进。印中贸易关系、印度制造业竞争力、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都将在这一政策调整中得到新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