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1 月 19 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今年 1–9 月,德国与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 1,859 亿欧元,同比增长 0.6%,标志着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与之相比,同期德国与美国的贸易额为 1,847 亿欧元,同比下降 3.9%。
事实上,中国曾在 2016–2023 年连年稳居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 2024 年,美国凭借强劲的两国贸易额,一度取代中国成为德国的头号伙伴。
2025 年以来,形势出现逆转:德国对美出口下滑明显。统计显示,1–9 月德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约 7.8%,进口虽有小幅增长,但整体贸易额下滑。
德国批发与外贸协会也指出,美国加征关税是导致该国对美出口大幅减少的重要原因。
这一变化,并非简单数字回归,更反映出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格局的深刻调整。
从细分数据来看,德国对中国的贸易存在明显不平衡:
也就是说,德国越来越依赖从中国买入制造业产品,而其对华出口却在萎缩。
尽管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从贸易收支来看,却对中国出现了严重逆差。据统计,自今年 1 月起,德国对华贸易逆差已高达 647 亿欧元。
与此同时,德国与美国之间则是顺差:对美顺差为 411 亿欧元。
这一点非常关键:德国在总体贸易额上依赖中国,但在盈利结构上却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赚得不多”。
为什么逆差会如此巨大?背后有以下几个深层原因:
本月,欧盟财长们批准从2026年起取消价值低于150欧元的小包裹的关税豁免,这标志着欧盟在应对来自中国的低价值进口商品快速增长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欧盟还在讨论对每个包裹征收2欧元的关税。
正值德国财政部长 克林拜尔访问中国之际,这组数据无疑成为两国政治与经济对话的重大背景。據报道,德方提出“竞争必须公平”,并强调稀土、关键原材料的获取要“得到保障”。
德国国内已经出现呼声,要求对中国企业实行更多反补贴关税,限制产业过度依赖。部分企业与机构认为,必须更积极地保护欧洲产业,否则长期将被中国产能和出口挤压。
另一方面,也有声音主张建立更紧密的中欧合作机制,比如通过技术合资、投资换市场准入等方式,实现“以开放换公平”。
不仅是德国,中国产品正以更强竞争力冲击欧洲工业。法国、德国等国的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化趋势(如机床、航空零部件、化工)正逐步侵入欧洲传统优势领域。
与此同时,中国对欧洲的出口顺差愈加显著。某些经济研究机构的报告指出,中国对欧洲的贸易顺差正在扩大,这令欧洲在未来产业竞争中承压。
法国国有银行Bpifrance首席执行官杜福尔克发出强烈警告:欧洲必须尽快“觉醒”,采取果断措施,否则将面临屈服于“双重霸权”的风险——美国在数字领域,而中国在工业领域。
但历史告诉我们,关闭大门从来挡不住技术进步和市场力量。欧洲若想保住工业皇冠,真正的出路不是抱怨中国崛起,而是自己加快创新、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