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3月,越南政府针对中国企业的审查措施引发广泛关注。英国《金融时报》披露,越南正通过加强尽职调查、限制商品转口贸易等手段,试图规避美国特朗普政府潜在的关税报复。这一举措背后,是越南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两难处境:既要维持对美巨额贸易顺差的经济红利,又要应对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本文将剖析事件背景、影响及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一、事件背景:越南的“钢丝绳”策略
2024年,越南对美贸易顺差达到1235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中企对越南投资占比的快速攀升——2025年1月已占越南新投资的33%,主要集中在电子、纺织等依赖对美欧出口的制造业领域。为规避美国对华关税,许多中企选择在越南设厂,利用其原产地证书将产品出口至欧美市场。然而,越南供应链的脆弱性随之凸显:至少50%的原材料依赖中国进口,这使得其成为美国“原产地规则”审查的重点目标。
面对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的威胁(即对贸易顺差国加征同等税率关税),越南已采取双重策略:一方面在钢铁等领域对中国产品征收最高27.83%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承诺扩大从美国进口农产品和高科技设备,试图缓解贸易失衡。专家指出,越南正通过技术壁垒限制部分中资,同时推动中企建立本地供应链,以降低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
二、对中国的影响:供应链重构与风险升级
1. 中企成本压力陡增
在越投资的中企面临双重夹击:越南审查导致合规成本上升,而美国关税威胁可能令转口贸易通道受阻。例如,越南近期对中国钢材的反倾销措施直接冲击了占据其74%进口份额的中国钢铁行业。
2. 全球产业链被动调整
越南的“去中国化”供应链尝试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若中企被迫在越南建立本地化生产,短期内将推高投资成本,但长期或加速中国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
3. 转口贸易模式受挑战
越南严查商品转运美国的行为,直接打击了通过“中国生产-越南贴牌-出口美国”模式规避关税的企业。据测算,若特朗普对越南加征10%关税,依赖转口贸易的中企利润空间可能被压缩至盈亏平衡点以下。
三、应对建议:多维破局之道
1. 规则嵌套策略
利用RCEP区域累积原产地规则,构建“中国原材料-东盟加工-全球出口”的新三角贸易链,分散政策风险。
2. 技术换市场
向越南输出高端机械设备、纺织印染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以技术合作换取本地化生产配额,降低反倾销风险。
3. 供应链备份
在墨西哥、印尼等新兴制造业中心布局第二生产基地,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转口枢纽。
结语
越南的审查风波折射出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层裂变:中小国家在中美博弈间的求生策略,正重塑传统产业链逻辑。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推动产业升级、构建多元供应链体系的契机。唯有主动适应规则变化,才能在全球贸易新秩序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