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美国零售业正经历一场供应链博弈。一方面,零售商在关税压力下疯狂抢运,推动港口进口量维持高位;另一方面,行业预测夏季需求将显著降温,叠加美国对华航运政策的“保护主义重拳”,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再次暴露。
一、关税阴影下的“抢运潮”:春季进口量逆势冲高
根据美国零售联合会(NRF)与Hackett Associates联合发布的《全球港口追踪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主要港口进口箱量预计突破600万TEU,同比增长超17%,创下近两年新高。这一数据的背后,是零售商为应对关税政策调整而发起的“前装运动”。
NRF供应链政策副总裁乔纳森·戈尔德(Jonathan Gold)直言:“关税的本质是消费者税。尽管零售商试图通过提前囤货缓解冲击,但供应链调整需要时间,短期内成本压力难以转嫁。” 当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已从10%翻倍至20%,且4月起可能进一步加征互惠关税,迫使企业加速“抢运”。
数据显示,2025年1-2月美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幅达7.4%,尽管2月零售额环比下降0.22%,但同比仍增长3.38%,反映出经济韧性下的“防御性采购”策略。
二、夏季低迷预警:成本高企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夹击
然而,这场“抢运狂欢”或难持续。报告预测,2025年夏季美国港口进口量将同比下滑,主因包括:
1. 通胀抑制消费:美联储加息周期下,消费者支出意愿减弱,零售商库存高企;
2. 运价波动:远东至美西航线现货运价较峰值腰斩,但长协价仍高于疫情前水平,货主成本压力未根本缓解;
3. 政策不确定性: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单次150万美元港口费的提案若落地,将推高全链路成本。全球63.1%的船舶订单来自中国,此举可能迫使航运公司调整航线,加剧港口拥堵。
Hackett Associates创始人本·哈克特(Ben Hackett)警告:“港口费政策可能引发‘蝴蝶效应’——承运商或改用大型船舶集中停靠枢纽港,导致区域性港口吞吐量萎缩,进一步削弱供应链弹性。”
三、保护主义“回旋镖”:谁为成本买单?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和港口费遏制中国航运业,却陷入“自伤式”博弈。
• 成本转嫁链条:世界航运理事会测算,港口费政策或使每个集装箱成本增加600-800美元,美国消费者年负担或超300亿美元;
• 产业空心化困境:美国造船业全球份额不足5%,技术断层严重,即便限制中国船舶,本土产能也无法填补缺口;
• 通胀螺旋风险:2024年红海危机已导致全球运价飙升,若叠加港口费,美国CPI恐再攀新高。
对此,中国外交部明确回应:“美方措施损人害己,扰乱全球产供链稳定。” 行业分析指出,中国造船业凭借全产业链优势,仍将主导LNG船、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市场,美国政策难以撼动其根基。
四、结构性矛盾下的供应链未来
短期来看,零售商“抢运-去库存”的循环仍将持续。但长期而言,两大趋势不可忽视:
1. 多元化布局:企业加速向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转移产能,以减少对华依赖;
2. 技术破局:智慧港口、无人集卡等技术应用提升物流效率,中国宁波港、青岛港等已实现无人化作业,成本优势进一步巩固。
关税与港口费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保护”美国产业的名义下,最终刺向本土消费者与全球贸易秩序。当供应链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企业唯有提升韧性、拥抱技术,方能在动荡中守住生存线。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这场博弈的代价,或许正是购物车里悄然上涨的价格标签。
数据图表(示意)
• 图1:2024-2025年美国港口季度进口量预测(单位:万TEU)
• 图2:中美船舶制造业市场份额对比(2024年)
• 图3:远东至美西航线运价波动趋势(2024Q1-2025Q2)
参考资料
[1] 美国零售联合会《全球港口追踪报告》
[2] 世界航运理事会成本分析
[3] 中国造船工业协会2024年度报告
[4] CNBC/NRF零售监测数据
(本文综合自NRF、Hackett Associates及行业权威分析,引用观点均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