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reg Miller,《劳氏日报》高级分析师
“特朗普宣布下调中国电子产品关税”,这本应是中美贸易的一个积极信号,科技股也随之欢呼上涨。但就在你以为跨太平洋航运业也要“起飞”时,现实却啪啪打脸——海运需求依旧在跌,甚至有加速的趋势。
01|“科技松绑”≠“货运回暖”,市场被误导了?
90天的“关税缓冲期”听起来很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关键品类从145%的超高税率下降到20%。苹果CEO库克与特朗普的“电话友情”一度被视为行业转机,科技股应声上涨。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电子产品大多是走空运的。比如iPhone,据估算,一个20尺集装箱能装2.2万台,单位体积太小,走船根本不划算。2024年,美国将通过空运进口5.5万吨手机,其中90%来自中国,海运?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即便在总进口价值中,电子产品占比超过20%,但在海运量中,它们的“体积份额”却几乎可以忽略。这就是“看上去很美”的关税调整,为什么无法带动海运复苏的真相。
02|被关税冻住的订单,正在全面“失血”
货轮不动,是因为订单在缩水。美国从中国的集装箱进口量一度占到全部进口量的39%。如今,这部分需求正遭遇疫情后最严重的下滑潮。
很多企业要么暂停下单,要么干脆取消。原因很简单:高昂的145%关税根本撑不起他们的盈利模型,尤其是中小企业。
一些行业虽然提前囤了货,但这只是“延迟疼痛”。Levi Strauss就表示,他们的库存能撑到Q2,但Q3、Q4呢?《华尔街日报》甚至点名:美国人穿的袜子将可能短缺,因为袜子利润低,中国厂商扛不住高税,美国也不愿接盘。
03|不只是中国,整个跨太平洋航线都要冷了
这场波及的不仅是中国货主。标准普尔分析师保罗·宾厄姆指出,即使有90天缓冲,美国也更可能在这段时间内转向东南亚国家下单,如越南、印尼等地的工厂可能获得临时订单利好。
但问题是,即使把中国以外的运力翻倍,也填不上中国市场减少的“黑洞”。Linerlytica估计,目前仍有30%-40%的跨太平洋进口因关税而处于“冻结”状态,最受打击的包括中远、Matson、SeaLead等承运商。
更棘手的是,不确定性本身就让市场无所适从。特朗普说是“90天”,但谁能保证不会变成30天?或者说,下一分钟他就不改口了?
04|进口商在“赌命”,而港口却在赌时间
现在的港口已经不只是“忙”,而是“乱”:
• 进口商担心的不是货卖不出去,而是压根清不了关。
• 关税增加后,海关可能要求更高的保证金抵押,影响现金流。
• 如果货在新税率执行后才放行,进口商可能会被“追缴”高额关税。
• 检查时间也被拉长,FDA、NHTSA等监管机构出手更严。
John S. James公司的贸易合规负责人Kit Johnson透露:“不少进口商都在重新评估信用策略,没人敢随便签无抵押单子了。”
05|“特朗普经济学”的全球后遗症:信任正在被消耗
这一切的背后,实际上还藏着更深一层的担忧:美国作为贸易伙伴的“可信度”正在动摇。
宾厄姆指出,无论未来是哪个总统上台,这次“关税拉扯战”已经在全球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心中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布局“去美国化”,转向东盟、欧盟等其他经济体开展贸易合作。即便未来政策回稳,也难以完全重建信任。
结语|一场“看似利好”的政策操作,终究难改航运寒冬
特朗普的“科技豁免令”表面上是拯救科技业,实则对整个跨太平洋航线的实质作用微乎其微。订单在退潮、库存在消耗、信任在崩塌,这场“贸易之战”,还要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