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跨太平洋贸易市场迎来大幅震荡。根据 The Loadstar 报道,亚洲至美国西海岸的集装箱现货运费一周内暴跌 20%,至东海岸线路也大跌 13%,两周累计下跌幅度高达 40%。
与此同时,路透社指出,自本月初以来,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费已下降超过 50%,上海至美西每 40 尺(FEU)货柜运费由约 6,000 美元跌至 2,500 美元,已回落到此前高点的 40% 左右。
这一崩跌行情的导火索是“幻影高峰”(phantom peak)。即当特朗普政府将对华关税从 145% 缩减至 30% 时,美国进口商短期集中下单,刺激运费飙升。但随着库存提前囤积,后续需求迅速萎缩,反弹期严重滞后。海事咨询 Drewry 表示,此次运费下滑表明进口激增的持久性低于预期。
供给端也在加码。The Loadstar 报导:承运人已在跨太平洋航线上增加约 13% 运力,自高峰过后船舶出航频率和规模大幅提升。但是当运力回归,订单不足,形成供需严重错配,导致频繁取消航线成为常态。
相关数据显示,USEC(美东)航班取消率较早前下降,从 11 趟降至 4 趟;USWC(美西)从 29 趟降至 10 趟,但举足仍重。这意味着行业正处于“供过于求”阶段,未来或将迎来更加频繁的航班取消,以避免船舶空驶带来的成本压力。
特朗普关税政策成为这轮波动的重要背景。4 月以来,他快速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从 145% 降至 30%,引发进口商马上囤货,使海运价格迎来短暂冲顶。但此后进口回暖乏力,加之7月将再度扩大关税国家名单(最后期限为7月9日),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持续压制市场信心。
据 Reuters 报道,卡车-海运策略研究员 John McCown 警告:“进口量下降越多,经济增长越乏力;进口量下降越少,通胀越高。实际上,没有一个舒适的着陆点”。
此外,Drewry 最新指数显示其全球集装箱指数连续两周下跌 9%,上海至纽约运费下跌 13%,上海至洛杉矶下跌 20%。
美国零售巨头目前仍在库存消化阶段。例如,沃尔玛已发出警告:将在5月底到6月底上调商品售价,这是囤货成本向消费者转嫁的开始。
联储主席鲍威尔也指出,关税将在今夏引发通胀效应 。但大众尚未真正感受到价格飙升,因为许多商品在新关税生效前已提前入库。但随着库存释放完毕、关税持续、年中政策不明,消费端可能迎来压力转折点。
面对海运运价暴跌,不少物流公司开始转向空运。LinkedIn 和 JMR Rodgers 报告显示,尽管跨太平洋航空运力回升,但整体货量仍低于去年同期约25%,且低价电商订单减少对航空价格构成压制。航空货运并未有效替代海运急剧波动,行业整体仍处于“涨不起来、跌不下去”僵持状态。
短期来看,除非进口需求重启,否则现有运力仍显过剩。Drewry 和 Platts 预测趋势延续:年底前运价持续承压,并可能进一步触及低谷区域。
中期风险在于7月9日后进一步扩大关税范围,令进口回暖更加困难,空舱和库存压力或双重施压;若特朗普重启大规模中国加征,将加剧供需失衡。若谈判取得进展或部分回撤关税,将暂时缓解,但政策与市场仍存巨大不确定。
航线服务商可能因运价低迷被迫缩减航线或再次取消航班,以控制盈利缺口。Blank sailings 或将成为新常态。
(综合多家海内外媒体最新运价报道,仅供外贸物流相关人员参考,关注我们,及时了解更多航运物流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