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PMI高于50时,经济总体在扩张;当PMI低于50时,经济总体在收缩。这个50是由PMI的计算公式决定的。
如何分析PMI
做PMI分析,关键是要看环比动能的变化。这就又分为两种情况:当月的a-b要比上个月的a-b大,也就是说这个月认为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两个比例的差值要比上个月大,说明这个月经济扩张的节奏相比上个月在加快;相反,当月的a-b要比上个月的a-b小,这个时候尽管PMI在50以上,但是要比前值小,可以理解为虽然经济在扩张,但是认为经济扩张多于经济收缩的人数比上个月要少,可以推出经济扩张的节奏放缓,经济在边际上是有下行压力的。
做市场分析,当然更要关注基本面边际的力量。为了便于做宏观经济分析,我们把PMI的各个分项分成需求、生产、库存、价格四大块。
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一般来说,PMI分项中涉及需求的有三项:新订单、新出口订单以及在手订单。新订单反映的是内需的变化,新出口订单反映的是外需的变化,在手订单指的是企业已经承接了,但目前还没有交付客户的产品订货数量。需求端的高频指标包括:商品房成交面积、水泥价格、乘用车销量等。
在需求端的几个指数里,新订单占到了PMI读数权重的30%,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一个分项。12个月移动平均的PMI新订单指数,和名义GDP当季增速是正相关关系,且有一定的同步性。新订单有时候可以通过建筑业PMI找对应,后者主要对应的是基建地产开工的强弱,而基建地产开工的强弱又与宏观经济周期紧密相关。
理论上来讲,PMI新出口订单是出口的领先指标,一方面,PMI新出口订单反映的是出口的环比变化,对出口的边际变化反映得更为敏感;另一方面,因为和海外企业签订好订单之后,过段时间需要交付,这计入到了新出口订单里,但等交付后才会体现在出口数据上。如果PMI新出口订单有了连续2-3个月的放缓(上行),就要思考一下未来出口增速是不是有下行(上行)的压力,支撑前期出口上行(下行)的逻辑是不是有了变化。
新订单与产成品库存之差,是可以作为生产的领先指标的。只有在新订单消化得了产成品库存的前提下,才能看到后面旺盛的生产。如果新订单连产成品库存都消化不了,那后面的生产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原材料和劳动力是生产要素,PMI分项中涉及生产的有四项:生产指数、进口、采购量与从业人员,常与生产指数同向变化。生产主要就是生产指数,它权重为25%,是最重要的分类指数之一,仅次于新订单。生产指数有一定的季节性,这是首先需要关注和调整的,因为有时候容易把季节性波动当成趋势,所以,在分析生产的时候,首先需要把季节性因素给剥离掉。从月均数据上看,生产的季节性主要体现在春节和二季度,春节所在月份通常是年内低点,春节期间生产活动是冻结的,另外两个低点是7月和12月,7月太热12月太冷,高点多在开春和秋季,对应的是生产旺季。
生产环节有很多高频数据都可以作观测,找到二者的对应关系,比如日均粗钢产量、全国高炉开工率等。
一般来讲,当需求好生产旺的时候,企业会加大采购力度;相反,当需求差生产弱的时候,企业会减少采购,主要目标放在消化库存上。强劲的需求和生产也会反映在价格上,当需求比供给(生产+产成品库存)要强,那显然会推高产出品价格,也就是出厂价格指数。
PMI分项中涉及库存的有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这两项,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库存的周期,比如当产成品库存往下,原材料库存也往下,这意味着企业不仅减缓了采购速度(原材料库存往下),企业还在降价处理自己仓库里的库存(产成品库存往下),对应的往往是主动去库存周期。通过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如果再结合新订单、生产和采购量这几个PMI分类指数,就大致可以判断经济所处的库存周期。
PMI价格指标包含两个:出厂价格、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从历史数据看,PMI出厂价格指数与PPI环比走势高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