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海关总署3月7日发布的《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开局总体平稳》文章数据做一些总结和解读。如想看海关总署原文,请直接点击阅读原文。
一、整体表现:结构性调整与价格因素主导
1. 进出口总值波动
按人民币计价,前两个月进出口总值6.54万亿元,同比下降1.2%(剔除工作日因素后实际增长1.7%),出口增长3.4%,进口下降7.3%。按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下降2.4%,出口微增2.3%,进口降幅扩大至8.4%。数据表明,出口韧性仍存但进口疲软,反映国内需求不足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压力。
2. 贸易方式分化
• 一般贸易(占外贸总值64.3%)进出口下降3.6%,其中进口大幅下降11.7%,显示高附加值产业链上游需求收缩。
• 加工贸易逆势增长7.1%,出口增速达7.6%,可能受益于全球电子产业链回补库存及短期订单回流。
• 保税物流进出口增长4%,出口增速13.6%,体现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支撑作用。
二、市场结构:东盟与新兴市场成关键增量
1. 主要贸易伙伴
• 东盟(第一大伙伴)贸易总值增长4%,出口增长6.8%,进口微降0.2%,RCEP红利持续释放,但进口需求仍待提振。
• 美国(第三大伙伴)贸易总值增长3.5%,出口增长3.4%,进口增长3.8%,显示中美经贸关系的阶段性缓和。
• 欧盟贸易总值下降0.2%,对欧出口增长1.8%,进口下降4.3%,反映欧洲市场复苏乏力。
• “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下降1%,但出口增长2.4%,新兴市场拓展效果分化。
三、主体与产品:民企扛大梁,机电产品结构性升级
1. 经营主体
•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占外贸总值56.4%,出口占比64.2%,进口增长2.7%,成为外贸稳定的核心力量。
• 外资企业进口下降8.3%,可能与全球供应链调整及成本压力有关;国有企业进出口下降13.4%,进口骤降20.6%,显示国企在资源类商品进口收缩显著。
2. 出口商品结构
• 机电产品(占出口60%)增长5.4%,其中集成电路(+13.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7%)表现亮眼,但手机出口下降2.2%,显示消费电子需求分化。
•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8.2%(如服装、塑料制品),传统优势品类面临东南亚竞争与成本压力。
• 农产品出口增长4.2%,体现农业出口多元化策略初见成效。
四、进口趋势:量价双降与结构性补充
1. 大宗商品
• 铁矿砂、原油、天然气进口量分别减少8.4%、5%、7.7%,均价下跌超5%,反映国内基建与制造业需求放缓及全球价格通缩。
• 煤炭进口量增2.1%(均价跌19.3%),大豆进口量增4.4%(均价跌17.4%),显示能源安全储备与低价补库策略。
2. 机电产品进口
集成电路进口量增6.3%,但汽车进口量暴跌45.8%,凸显国内新能源汽车替代加速及燃油车市场萎缩。
五、风险与挑战:内外需双弱与外部不确定性
1. 内需疲软拖累进口
进口连续下降反映国内消费与投资动能不足,尤其是国有企业进口收缩显著,可能影响后续生产链稳定性。
2. 外部环境复杂性
• 全球贸易“量升价跌”格局持续,中国出口依赖“以量补价”策略(如2024年出口价格指数降5.4%),企业利润空间受挤压。
• 中美贸易摩擦、欧盟碳关税等政策风险,以及新兴市场波动性(如部分“一带一路”国家进口下降5.1%)需警惕。
六、专家总结:短期承压与长期转型并行
中国外贸正处于 “增速换挡”与“结构升级” 的关键期:
• 短期压力:进口疲软、传统商品竞争力下降、外部需求波动仍是主要制约。
• 长期动能: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升级、民营企业活力、新兴市场拓展(如东盟、非洲)、绿色贸易(电动汽车、光伏)等将成为新增长点。
• 政策建议:需进一步优化通关效率、支持民企融资、推动自贸协定落地,并加强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预案。
注:以上分析综合海关数据及行业趋势,点击阅读全文,即可查看海关总署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