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周一,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首次召开公开听证会,就拟对中国船舶及运营商征收额外港口费用展开讨论。此举旨在通过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制造船舶收取高额费用,以保护美国本土造船业和增强国家安全。然而,业内和各方贸易代表纷纷表达担忧,认为这一政策不仅将推高航运成本,还可能扰乱全球供应链,并对中美经贸产生深远负面影响。
【听证会最新进展】
在本周一的听证会上,USTR详细介绍了该项提案的基本构想。根据方案规定,所有由中国建造或运营的船舶在进入美国港口时,将面临一笔额外收费。不同计费标准随船舶构成不同而设:若船队中中国制造船舶比例较高,每次港口停靠费用最高可达350万美元;而对中国船东、对中国订购新船的运营商也将分别面临高额收费。这一系列措施,意在打击中国在全球造船业的主导地位,同时促进美国本土造船业的发展。
听证会现场,各界代表激烈讨论。代表全球远洋运输公司的世界航运理事会(WSC)首席执行官在会上指出,依据1974年《贸易法》,以增加政府收入和振兴美国造船业为目的的收费并非合法,且可能招致诉讼风险。与此同时,多位美国贸易代表也在听证会中明确表达了对这一提案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忧虑。他们认为,此举将极大增加航运成本,迫使船运公司重新规划航线,甚至减少停靠美国港口次数,从而使美国出口与进口面临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
【各方意见】
业内人士普遍担心,高额的停靠费可能使得原本依赖中国制造船舶的跨太平洋航线遭受重创。据行业数据,一艘标准的10,000 TEU中远船舶,在正常跨太平洋航线上通常需停靠三个西海岸主要港口。
按照现行提案,单次停靠费用最高可达350万美元,换句话说,一次完整航程可能需支付1,050万美元。如果该船每年执行10次航程,其年额外费用将高达1.05亿美元;若船舶利用率达到100%,运载约100,000 TEU,则每TEU成本将增至1,050美元,相较于现行运价大幅上升,这无疑将削弱中远及其他中国船东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部分航运公司已开始关注并探讨调整航线。为规避高昂费用,业内消息显示,部分运营商计划减少美国主要港口的停靠,转而利用加拿大、墨西哥等邻近国家港口,并借助陆路运输将货物输送至美国内陆市场。这一举措虽有望降低部分停靠费用,却也会导致物流时效下降,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大,从而进一步推高整体运输成本。
与此同时,美国部分航运巨头正加紧扩大自有美国造船及运营能力,以应对这一潜在冲击。例如,达飞轮船(CMA CGM)计划大举投资扩充美籍船队,并升级洛杉矶、纽约等主要港口的配套设施;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MSC)也在谋划通过收购和合资等方式稳固在美国市场的地位。这一系列举措表明,美国政府虽然希望通过高额收费打击中国船舶,但同时也试图补强本土航运业,平衡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利益博弈。
【总结】
总体来看,本次听证会不仅让各界清晰地看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的初步构想,也暴露出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航运成本大幅上升、全球供应链受损、美国及全球消费者面临物价上涨等风险。
各方贸易代表纷纷呼吁政府在采取行动前,充分权衡利弊,避免因政策急就章而对全球航运及贸易体系造成更大冲击。未来听证会的后续审议结果及特朗普政府的最终决策,将对中美乃至全球航运市场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