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再度成为全球焦点。4月11日晚,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发布公告,宣布对智能手机、电脑、半导体芯片等电子产品免除所谓“对等关税”。这一决定不仅为美国消费者和科技巨头带来喘息之机,也为波诡云谲的关税政策增添了新的注脚。然而,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总统特朗普的最新表态表明,这可能只是暂时调整,半导体和电子供应链的关税风暴或即将来袭。本文将结合最新动态,深入分析这一政策的背景、影响与未来走势。
关税豁免的细节与影响
根据CBP公告,自4月5日起,部分电子产品被排除在“对等关税”之外,已缴纳的相关关税可申请退款。豁免清单涵盖了多个关键品类,基于《美国协调关税表》(HTSUS)分类,主要包括:
• 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税号8471下的产品,如计算机、服务器,以及税号8473.30下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
• 半导体制造设备:税号8486,包括用于生产半导体晶圆、芯片和显示面板的设备。• 通信设备:税号8517.13.00和8517.62.00,涉及智能手机、路由器等通信设备及组件。
• 存储设备:税号8523.51.00和8524,涵盖固态存储设备、磁带等记录媒体。
• 显示与接收设备:税号8528.52.00,涉及特定显示器和电视接收装置。
•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税号8541和8542,包括二极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核心元件。
这一豁免为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科技巨头,如苹果、英伟达和戴尔,提供了缓冲。彭博社分析指出,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作为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前两大品类(分别达417亿美元和331亿美元),若加征高额关税,可能推高消费品价格,进而加剧通胀压力。CBP的决定无疑缓解了这一风险,尤其对苹果这样高度依赖中国组装的厂商而言,可避免iPhone价格飙升至2300美元的极端情景。
临时豁免还是战略调整?
然而,豁免的“甜蜜期”可能短暂。4月13日,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接受ABC采访时澄清,豁免并非永久,而是为即将推出的“行业特定关税”铺路。他表示,特朗普的目标是将电子产品制造回流美国,尤其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半导体产业。“这些产品虽免于对等关税,但将被纳入半导体关税范畴,预计一两个月内实施。”卢特尼克强调,这一调整旨在激励苹果、英伟达和台积电等企业加速在美建厂。
同日,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进一步阐明立场,否认豁免是“例外”,而是将相关产品转移至“不同关税类别”。他透露,政府将启动一项针对“半导体及整个电子供应链”的国家安全关税调查,可能基于《贸易法》第232条款,类似于此前对钢铝和汽车行业的操作。特朗普的措辞暗示,未来关税可能覆盖更广泛的电子产品,甚至波及台积电、三星等非中国供应商。
中美博弈的背景与挑战
此次豁免需放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审视。自4月初特朗普宣布对华商品加征145%关税以来,全球贸易局势骤然紧张。中国迅速反击,将对美商品关税提升至125%,并暂停稀土和磁铁出口,冲击汽车、航空和半导体行业。
豁免的出台,部分源于国内压力。经济学家警告,高关税可能导致进口成本激增,最终转嫁给消费者。据税务基金会估算,特朗普的关税计划可能使2025年美国家庭平均税负增加近1300美元,进口额缩减24%。 科技行业游说团体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苹果CEO蒂姆·库克近期频频与特朗普互动,甚至为就职典礼捐款百万美元,凸显企业对政策的影响力。
然而,豁免也暴露了政策的两难。一方面,特朗普希望通过关税重塑供应链,刺激国内制造业;另一方面,激进的关税可能引发通胀、供应链中断,甚至削弱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哈佛大学贸易专家马克·吴(Mark Wu)指出,半导体供应链的复杂性决定了短期内难以完全“去中国化”,而对台湾、韩国等盟友的潜在关税威胁,可能进一步扰乱全球合作。
未来走势与启示
展望未来,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仍充满变数。卢特尼克暗示的“半导体关税”可能基于国家安全考量,锁定特定品类,如图形处理器(GPU)和芯片制造设备,这些未在当前豁免清单中。 此外,拟议的第232条款调查可能将关税范围扩大至非中国供应商,台积电和三星等企业的美国布局或面临新挑战。
对中国而言,豁免提供了喘息空间。中国商务部称此为美国“纠正单边关税错误的小步”,但强调“解铃还须系铃人”,敦促美方全面取消关税。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也明确,美国芯片若在台湾或韩国生产,可免于报复性关税,显示其策略的灵活性。
对全球市场来说,豁免缓解了短期压力,但不确定性依然笼罩。企业需密切关注特朗普政府的下一步动作,尤其是在美建厂的成本与进度,以及潜在的报复性关税对供应链的连锁反应。消费者则可能在未来数月面临价格波动,尤其是在高科技产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