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近日再度出手,宣布就301条款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豁免是否延长公开征求意见。这一决定牵动全球供应链神经:目前有178项中国进口商品享受豁免,涉及电子设备、医疗器材和太阳能制造设备等。若不续期,这些产品从11月30日起将恢复7.5%至25%的关税。公众可在9月16日至10月16日提交意见,这或许是企业争取“喘息空间”的最后机会。 在“脱钩”与合作间摇摆的当下,这一政策调整值得关注。
301条款源自1974年《贸易法》,旨在应对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 但它真正成为焦点,是2017年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启动调查。2018年起,美方分批对约37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首批500亿美元税率25%,后续扩展至3000亿美元,税率7.5%-25%。 这场“关税战”推高美国企业成本,消费者也买单。
为缓解冲击,USTR推出豁免机制。企业可申请证明产品“无替代来源”或“对美经济关键”,从而免税进口。2019年首轮豁免覆盖数百项,如疫情防护用品。 拜登上台后,政策收紧:2022年仅保留164项豁免至2023年底。 每四年须复审关税,2024年审查维持大部分税率,但新增调整。
2024年转折点:5月审查报告出炉,9月18日新增14项太阳能制造设备豁免,如硅生长炉和硅片切割机,初始期至2025年5月31日。 这支持拜登《通胀削减法案》(IRA),旨在重振本土光伏产业。2025年,豁免多次续期:先至8月31日,再加90天至11月29日,形成当前178项(164+14)。 如今,续期评估启动,光伏领域成热点。
在178项中,14项光伏设备豁免最引人注目。 这些包括硅片制造和电池生产工具,豁免税率高达25%,帮助美企如First Solar节省上亿美元。历史上,中国光伏出口美国占比超80%,但2018年关税令安装成本涨30%。 2022年“双反”调查加剧摩擦,美方忧中国“产能过剩”。
2024年新增豁免被视为“绿色利好”,豁免期内进口额超10亿美元。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呼吁永久续期,称不确定性阻碍IRA投资。 中国企业如隆基、天合光能也紧张:若终止,美市场份额或转向越南、印度。专家预计续期概率大,但可能附加“本土化”要求,如设备须用于美国工厂。
USTR设计了透明程序:9月16日凌晨12:01(东部时间),https://comments.ustr.gov平台开放。 各方可针对具体豁免提交意见,焦点包括产品替代性、经济影响和安全风险。截止10月16日晚11:59,意见须上传公共档案。USTR鼓励数据支持,如进口量和成本分析。
历史上,此机制促成多项调整,如2023年医疗豁免续期。苹果、通用电气等巨头已支持,光伏和电子反馈预计最多。
若豁免到期,短期内美国进口商多缴20亿美元关税,供应链成本涨5%-10%。 光伏更敏感:2025年美国装机目标50GW,若关税复燃,项目或延期,影响“净零”目标。
中国企业加速“出海”:上半年对美光伏出口降15%,转向欧盟。中国出口商可通过意见征集表达观点,争取续期。
全球看,豁免或缓和“绿色壁垒”,但凸显美“单边主义”。企业需多元化供应链应对。
USTR征求意见如一场“投票”,决定关税“缓冲”长度。光伏等领域或获续期,助力美国“再工业化”。对全球玩家,关键是适应不确定。10月16日后,USTR决定将揭晓——这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中美贸易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