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事件:货运量“断崖式下跌”
洛杉矶港执行董事吉恩·塞罗卡(Gene Seroka)本周二(4月29日)接受CNBC采访时警告,受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影响,下周来自亚洲的货物量预计同比暴跌35%。这一断崖式下滑直接源于美国多家大型零售商因关税问题全面暂停从中国进口商品。作为美国西海岸最大物流枢纽,洛杉矶港约45%的货流量依赖中国,此次骤降标志着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政策的连锁冲击已进入爆发期。
关税高压下的供应链“急刹车”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全面升级,迫使沃尔玛、亚马逊等零售商紧急暂停中国采购以规避成本风险,而洛杉矶港作为中国商品入美的核心门户首当其冲。数据显示,2024年洛杉矶港处理超1030万标准箱货物,创历史第二高纪录,但2025年年初的“抢运潮”后,关税不确定性导致3月起货量急转直下。
供应链专家指出,当前货运量萎缩仅是冰山一角。全球航运巨头赫伯罗特报告称,中国订单量已减少30%,而东南亚订单激增;Flexport公司更透露,4月9日关税政策宣布后,中国订单一周内锐减60%。
港口、航运与消费市场三重危机
1. 港口运营承压:洛杉矶港预计5月抵港船舶减少25%,跨太平洋航线“空白航次”(取消班轮)数量已超疫情峰值,亚洲至美西货运需求较预期低28%,东海岸航线降幅更达42%。
2. 零售业库存风险:美国零售商虽提前囤货,但1-2月零售额仅微增0.2%,消费者信心连续三月下滑,物价上涨与消费降级形成“双重打击”。
3. 全球物流重构:为规避关税,货主转向航程更短的美西港口,并利用东南亚国家90天关税暂缓期加速转移产能,但短期难补中国供应链缺口。
僵局或引发行业结构性调整
塞罗卡预测,若中美未达成协议,洛杉矶港下半年进口量将至少减少10%。经济学家警告,贸易战已导致美国一季度GDP增速预期降至0.4%,创近三年新低,而供应链转移可能使关税成本永久性增加至1930年代以来最高水平。
博弈中的全球贸易新秩序
洛杉矶港下周预计出现的亚洲货物量大幅下降,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事件。它深刻地揭示了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供应链和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从零售商的采购决策,到港口的运营,再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受到波及。
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应对措施。这场贸易博弈的走向,将深刻影响着未来全球经济的格局。洛杉矶港的这份“预警”,无疑是提醒我们,全球经济的暗流正在涌动,我们都需要保持警惕,并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