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韩国总统李在明会晤时,罕见地将中美稀土供应问题推至台前。他直言,如果中国不向美国出售稀土磁体,美国将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200%的关税。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全球市场、产业链和政策圈的高度关注。
特朗普在会晤中强调:“他们必须给我们磁铁。如果不给,我们就得向他们征收200%的关税之类的。但我认为,这不会有什么问题。”
原话如下:"They have to give us magnets. If they don't, we have to charge them a 200% tariff or something… Nobody needed magnets until they convinced everybody 20 years ago 'Let's all do magnets.'"
稀土磁体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风力发电机、导弹制导系统等高科技与国防装备的关键部件,而中国在这一领域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不仅储量丰富,更掌握了全球领先的精炼与加工技术。据行业数据,中国目前提炼了全球约99%的重稀土矿。
在特朗普发出关税威胁前,中国已于2025年4月宣布,对钐、铕、铽、镝、镥、钪和钇等七种关键稀土元素实施出口许可管理,并对矿业公司设定严格配额及产品流向追踪。这一政策直接导致5月份中国对美稀土磁铁出口量暴跌93%,整体稀土出口同比下降74%。
分析人士指出,这不仅是资源战略管理的一部分,也被视为对美贸易摩擦的反制手段。稀土的“卡脖子”效应在于,美国短期内难以找到同等规模、同样稳定且具成本优势的替代来源。
经过数月博弈,中美双方于6月达成了为期90天的关税休战协议,中国也相应调整了稀土出口许可的发放节奏。此次特朗普的表态,既释放了强硬信号,也夹带着一定的缓和意味——他同时表示,将允许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并透露计划在今年或不久之后访问中国,甚至可能与韩国总统李在明一同成行。
特朗普称:“他们手里有一些牌,我们也有非常强大的牌,但我不想出那些牌。如果我出了,那将会摧毁中国。”这既是谈判筹码的展示,也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对话埋下伏笔。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中国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本周将赴华盛顿,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及财政部高级官员会面。双方将寻求在延长关税休战期间建立定期对话机制。业内普遍预计,稀土供应问题将成为本轮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
美国方面可能要求中国在出口许可和供应稳定性上作出更多承诺,而中国则可能以关税、投资准入等领域的让步作为交换条件。
稀土不仅是中美之间的战略资源博弈,更牵动全球供应链安全。日本、欧盟等经济体近年来也在加大稀土回收与替代技术的研发投入,以降低对单一供应国的依赖。然而,从储量、技术到成本,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
市场观察人士指出,如果中美稀土争端升级,可能推高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等行业的生产成本,并对全球绿色能源转型节奏造成冲击。同时,稀土价格的波动也将影响相关企业的投资决策和资本市场表现。
此次特朗普的表态呈现出“硬中带软”的特征:一方面以200%关税威胁施压,另一方面释放访华与教育交流的善意。这种策略既是对国内产业和选民的交代,也是为谈判预留回旋空间。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此举意在通过高调施压,迫使中国在稀土供应上作出让步,同时利用访华计划和留学生政策作为缓和氛围的筹码。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拳,或将在未来数周内对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稀土之争不仅是资源与贸易的较量,更是中美在全球产业链与战略博弈中的一次集中体现。随着新一轮谈判临近,双方如何在高压与缓和之间找到平衡,将直接影响未来数月乃至数年的经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