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对外贸易的潜在风险分析
01进口侧:上游稀土资源与下游高端产品对外依赖并存
一方面,资源端进口依赖程度逐年上升,进口来源高度集中。2018年以来,中国的稀土资源产品进口量逐年增加,2022年中国稀土矿石及混合物的进口依存度已分别增长至18%和14%。就进口来源而言,中国稀土矿石主要来自美国(41%)、澳大利亚(14%)和莫桑比克(11%),其中稀土精矿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占比98%);稀土混合物主要来自缅甸(74%)和马来西亚(17%)。近年来,国际资源竞争日益加剧,中国海外稀土资源获取难度与成本都将日益增加,同时国内原本具备的低成本优势也被逐步削弱,进一步影响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中国稀土下游高端产品面临被“卡脖子”风险。高纯稀土材料是国防军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及5G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材料基础,是工业、科研和战略资源控制的竞争焦点。目前,中国仍需高价进口铕(Eu)、镨(Pr)、镝(Dy)、钕(Nd)等高纯稀土产品和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或主要供应国限制出口,中国的高端稀土产品生产将面临断供风险,这可能会严重威胁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还可能使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失去战略主导权,影响整体经济安全。
02出口侧:出口低端化、稀土资源利用低值化问题凸显,贸易竞争力受限
中国稀土出口呈现低端化、同质化特征。虽然中国稀土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向下游延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永磁体出口国,且稀土功能材料出口量全球占比达60%,但其中超过90%是单价相对较低的中低性能永磁体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端稀土功能材料在生产成本上并无明显的竞争优势,如图5所示,中国永磁体的出口单价均在200美元/千克以下,主要应用于普通电机和消费电子产品。相反,高性能永磁体的技术专利与贸易市场仍然由日本和德国把控,2022年中国稀土永磁体的出口价格仅为日本同类高端产品的50%左右。出口低端化和同质化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威胁我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战略地位。
稀土资源低值化利用是中国稀土产业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如图2所示,稀土冶炼分离产品是中国稀土产业最主要的出口产品类型。从资源量视角,冶炼分离产品出口量占中国稀土总出口量的64%;然而,从价值量维度,仅占中国稀土出口价值的14%。其中,镧、铈等轻稀土分离产品出口占比高达60%,且出口单价常年在50美元/千克上下。这种低价格出口不仅导致中国稀土资源的低值化利用,还使得大量稀土资源以简单加工品的形式流向美国、日本等国,间接形成这些国家的二次资源库存。一旦终端消费国家通过贸易限制稀土相关产品的回流,将导致中国稀土资源“出得去,回不来”,进一步削弱中国在未来资源竞争中的战略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