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及多家国际媒体报道,9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欧盟制裁特使戴维·奥沙利文及多名欧盟官员的电话会议中,提出一项颇具争议的建议——要求欧盟对中国征收高达100%的关税,并对印度采取类似措施,作为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施压的新策略。
知情的美方官员透露,特朗普认为,中国和印度是俄罗斯原油的主要买家,在俄乌冲突持续、莫斯科经济承压的背景下,这两国的能源采购对维系俄罗斯财政收入至关重要。通过高额关税打击中印,意在削弱俄罗斯的出口收益,从而迫使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作出让步。
欧盟外交官则表示,美国已明确,如果欧盟率先行动,美方将同步实施同等关税。这一提议意味着欧盟可能从以往依赖金融制裁、能源禁令等手段,转向直接利用关税作为地缘政治工具。然而,欧盟内部对此存在明显分歧——一些成员国担心此举将引发与中印的贸易摩擦,甚至可能遭到报复。
事实上,特朗普对中印的关税威胁并非首次出现。今年夏天,他已将对印度的关税提高25%,部分原因正是印度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但对中国,特朗普此前在阿拉斯加美俄峰会后曾表示 “暂不考虑”加征关税,并一度暂停对华对等关税90天。
在对印度的态度上,特朗普的立场同样摇摆不定。尽管8月底美方已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引发印方强烈不满,但他在9日晚间又在社交媒体称,美印正努力解决贸易壁垒,并期待与莫迪通话。分析人士认为,这种 “硬施压、软接触” 的策略,既是贸易谈判的筹码,也是对印度在俄乌问题上立场的试探。
欧盟方面,虽然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大幅减少对俄能源依赖,但截至去年仍有约19%的天然气进口来自俄罗斯。部分成员国如匈牙利、斯洛伐克对俄能源依赖度高,法国、比利时等国也在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这使得欧盟在对俄政策上难以形成完全一致的强硬立场。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欧盟内部对所谓“二级制裁”存在争议,尤其是针对中国的措施,因担心影响与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关系。而对印度采取类似行动,则可能与欧盟深化印欧贸易合作的战略目标相冲突。
有观察认为,特朗普此举不仅是对俄施压,更是其一贯“关税外交”的延伸——通过高关税制造谈判筹码,迫使对手在贸易、地缘政治等多方面作出让步。但在当前全球经济放缓、供应链脆弱的背景下,这种策略可能带来更广泛的连锁反应,包括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国际贸易格局调整,以及美欧内部政策协调的进一步复杂化。
目前,欧盟代表团正在华盛顿与美方就制裁协调进行磋商,尚未就关税提议作出最终决定。无论结果如何,这一动向已引发全球市场和外交圈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