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海关发布的最新进出口统计显示,2025年前八个月德国对华贸易逆差大幅飙升,比去年同期增长 142.8%,达到约 17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约 72亿美元。更令人惊讶的是,长期以来作为德国制造业象征的轿车,首次被黄金取代,失去了德国对华最大单次装运商品的地位。
这一变化源自中国海关上周六公布的详细数据,为柏林政策制定者敲响了警钟。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和制造业强国,德国对华贸易关系的演变不仅反映中德经济关系的变化,也揭示全球供应链的重构。
过去德国对华出口中,轿车一直是最具象征性的王牌。它不仅代表德国工业强国、精密制造与品牌溢价,更是德国对华贸易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可最新海关数据却显示:
汽车行业的颓势显而易见,不只是轿车出口减少这么简单,其产业链上下游也遭受冲击。
与德国出口疲软相对应,中国对欧盟(包括德国)的出口则在某些新兴领域表现强劲,特别是混合动力与电池产品。
这些变化与欧盟内部的政策环境紧密相关,比如对电动汽车和锂电池产业的补贴、反补贴调查、市场准入规则,以及消费者偏好的转变。甚至有部分德国汽车制造业的高管呼吁,考虑放宽对内燃机汽车退出的时间表,以缓冲产业下行的压力。
贸易数据的变化发生在中欧贸易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中方近期对原产于欧盟的猪肉及猪副产品和相关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此举被视为对欧盟委员会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的回应。
由于中方拒绝向欧洲企业对等开放市场,欧盟已禁止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商参与该集团利润丰厚的采购招标。
《南华早报》上周报导称,欧盟委员会正就首次使用“反胁迫工具”对付北京进行“严肃讨论”,这可能是为了回应被视为稀土矿产和磁铁出口“武器化”的行为。
然而,尽管存在争议,欧盟对华贸易调查的步伐却有所放缓。继2024年创纪录地启动20起案件之后,欧盟在2025年仅启动了6起调查。
德国对华贸易逆差扩大和商品结构变化反映了中德经济关系的根本性转变。中国不再仅仅是德国汽车的销售市场,而是成为德国在电动车领域的有力竞争对手。
一家中国企业集团表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浪潮“应该客观看待,因为它们在整个市场中仍然只占很小的份额”。但增长趋势不容忽视。
德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价格竞争,更来自技术路线的转变。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德国在内燃机时代积累的技术优势面临贬值风险。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最近的年度“盟情咨文”演讲中警告称:“我们不能让中国和其他国家占领这个市场。”她强调,“无论如何,未来是电动的。欧洲将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汽车的未来——以及未来的汽车——必须在欧洲制造。”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欧洲汽车产业在电动化转型中找到平衡点,既不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又能保持产业竞争力。
德国对华贸易格局的变化可能只是开始。随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优势持续扩大,欧洲制造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
德国需要重新审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寻找新的竞争优势。黄金取代轿车成为对华最大单次装运商品,不仅是一个贸易统计上的变化,更是德国制造业转型的象征。
在全球化格局深刻调整的当下,如何平衡经济安全与产业竞争力,如何应对中国市场既重要又具挑战性的双重特性,将成为德国和欧盟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核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