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9月24日发布文件,正式将对欧盟汽车及零部件的额外关税调整为15%,并宣布该关税水平追溯自2025年8月1日起生效。此举是落实7月底美欧达成的贸易框架协议的关键后续步骤,为此前因关税不确定而承压的欧系车企提供了明确的政策路径。
今年4月起,美国对欧盟汽车先后加征25%的附加关税,叠加原本的关税(约2.5%),导致对欧输美汽车总体税率一度超过27%。7月底,美欧在高层谈判后达成一个框架协议,原则上把美方对欧盟商品的加征税率“限定”在15%这一上限,同时为若干战略性产品设定豁免或较低待遇。此次美国政府发布的细则,正式将汽车税率定格为15%,并在技术上追溯生效,体现双方为避免长期贸易冲突所作的妥协。
框架协议规定,美方的关税下调要以欧盟方面通过相关立法、降低对美国产品关税为前提;欧盟已完成相应立法程序,促成美方将新税率追溯到8月1日。美国同时在其《协调关税表》(HTSUS)中做出技术性修订,以便在实施细节上与协议对接。
美国公布的文件还明确,一些被视为“战略性”的行业和产品将被豁免或享受特殊处理,包括航空器及其部件、部分仿制药、某些化学品和关键原材料等;这些豁免多数也被追溯生效(部分从9月1日启动)。豁免旨在保护对美国产业至关重要的供应链与关键能力,同时回应欧盟在谈判中提出的重点关切。
对汽车厂商而言,关税从超过27%降至15%,在短期内缓解了成本与价格压力,特别是对那些主要依赖对美出口的德国、意大利和瑞典车企更为重要。市场消息显示,相关公告发布后,德系汽车制造商的股票在盘中出现上涨,反映投资者对关税不确定性解除的积极反应。不过,15%仍高于2025年初的“正常”水平,长期影响还取决于双方在配套投资、监管对接以及零部件关税细则上的进一步谈判。
供应链层面,许多汽车零部件跨国生产布局复杂——关税改变会影响成本分配、关税筹划与在地生产决策。厂商可能在短期内调整出口价格或重新协商与经销商的合同条款;中长期则可能促使企业加速在美国本土或北美地区的生产与零部件本地化,以规避未来政策波动带来的风险。
欧盟方面表示将继续推进把更多产品纳入免税或较低税率清单的工作,并就钢铝等仍有争议的关税问题保持对话。欧盟贸易专员与美方代表在多个场合重申,双方将以阶段性评估和谈判机制来处理剩余分歧,避免事态重新升级为更广泛的贸易对峙。近期欧盟高层与美国贸易代表的会面,正是为落实细节、讨论配套投资与配套市场开放措施而安排。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美欧达成并开始技术性落实该框架协议,有助于稳定全球供应链与跨大西洋经济关系,减少贸易摩擦对国际制造业的系统性冲击。对全球汽车产业链而言,过往两年中的关税波动已推动部分生产环节重构,此次15%政策虽然不能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或2024年初的自由贸易水平,但提供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政策基线,便于企业进行中长期规划。
需要继续观察的几个关键点包括:一是美欧是否会在后续谈判中进一步放宽或扩大豁免清单(尤其是半导体、先进电池与关键原材料相关产品);二是钢铝等金属关税问题能否通过配额或新的规则得到解决;三是双方在监管标准、补贴政策与国内产业政策上的协调能否跟上关税层面的让步,否则非关税壁垒仍可能保持贸易摩擦。若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处理,15%可能只是短期“喘息”,而非长期稳定。
此次美国将对欧盟汽车关税调整为15%,并追溯自8月1日起生效,是美欧在多轮谈判后达成的务实成果,短期内有望缓解欧系车企与跨国供应链的成本压力,并为未来更多结构性合作让路。尽管15%比先前的高税率明显降低,但仍处于高于传统标准的水平;判定其是否能真正稳定双方关系,还需关注豁免清单扩展、配套立法以及对钢铝等争议领域的后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