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10月14日起,美国与中国在海运收费领域掀起新的博弈。美国政府依据“301条款”开始对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进入美港收取额外港口费用。
各类新收费标准如下:
这一政策推出之前, 航运业界曾多次呼吁美国政府“不要将新增成本直接转嫁给货主(进口商/出口商)”,并警示可能引发的物流链调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在政策落地前对具体费率及实施细则进行了若干调整,以平衡业内抗议与政策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方面也作出对等反应。自10月14日起,中国将对美国拥有、运营、建造或挂美旗的船舶在其港口征收“特别港口费”(tonnage fee)。初始费率为 400 元/净吨,后续在 2026 年、2027 年、2028 年分阶段上调至 640 元、880 元、1120 元。中国交通部称,此举是针对美国新收费政策的对等反制措施。虽然目前美国在国际商船所有权中的占比并不高,但中国的新规也将把拥有 25% 或更高美国实体股权的船舶纳入征费范围,从而扩大影响面。
业内普遍认为,这种你来我往的收费对抗将给全球航运网络带来重塑压力。船东可能通过调整船型配置、航线重排或船队替换来规避部分收费风险。马士基(Maersk)最新声明表示,其不会在短期内对进口商加收附加费,也不打算调整其美国港口航线布局。
这些政策的推出时机恰逢中美贸易关系日益敏感的节点。许多观察者认为,双方在海运收费上的博弈,是更大范围经贸摩擦的一个延伸。当前,全球航运体系已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关税波动和供应链重构的共同挑战。
借助笛卡尔系统集团最新发布的全球航运报告,我们可以从数据层面窥见政策与市场的互动。报告显示:
笛卡尔行业战略总监杰克逊·伍德指出:“在经历两个月的较高进口水平后,9月出现较大回落,主要因为中国方面进口大幅萎缩。9月的下滑既体现了传统的季节性疲软,也折射出进口商对关税政策变化的敏感性。随着中美 90 天关税休战期将于 11 月中旬到期,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仍将高度依赖政策走向和市场预期。”
更广义地看,尽管 9 月单月表现略显疲软,但从今年头九个月累计来看,美国集装箱进口总体仍保持增长势头。截至 2025 年 9 月,美国累计进口量同比增长约 1.9%。
此外,从市场预测来看,多家机构(包括 FreightWaves)预计,在关税不确定性和进口商谨慎情绪影响下,美国各主要港口未来几个月的进口量有可能跌破每月 2 百万 TEU 的水平。
10月14日收费政策的落地,将成为中美贸易博弈的新焦点。贸易、航运、港口、物流各方在政策实施细节、配套规则与反制措施上展开博弈。未来港口联盟、航运联盟和政府间谈判等将是关键变量。
此外,外部因素(如全球总体贸易增长、地缘政治冲突、航运航线中断等)也可能对后续航运流量形成拉动或拖累。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近期上调 2025 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至 2.4%,这一背景或为航运业提供一定信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