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关总署10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9月货物进出口表现分化:总体出口同比增长8.3%,为近六个月来的最高水平,进口也以7.4%的增幅回升,双双好于市场预期;但对美国的出口却继续疲软,同比大幅下滑27%,已连续六个月走低。
这一“同月两面”格局背后有几个关键要素。首先,全球市场需求结构正在调整。数据显示,中国对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出口分别增长15.6%、15%与56%,这些新兴和发展中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吸纳明显上升,有效抵消了对美市场的大幅回撤。出口增长集中在汽车、机械、机电等附加值较高的部门,同时传统低端消费品在美市场份额明显缩水。
其次,政策与地缘政治因素对方向性流向影响显著。近期中美在关税与出口管制上轮番施压——在中国收紧稀土等关键材料出口后,美国方面提出可能加征高额关税并加强出口管控,导致部分面向美国的订单与供应链调整或迁移,企业被迫转向其他市场或重构销售与生产布局。海关副署长王军也在发布会上指出,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必须努力稳定贸易。
第三,基数与季节性因素也起到放大作用。分析人士指出,去年同期受气候与基数影响,比较口径较低,使得今年同比增速看起来更强;此外,今年9月比去年多出两天,也对统计口径产生影响。东方金诚与经济学人智库的专家均提醒,剔除这些一次性因素后,9月的“真实”增长动能或不如表面强劲。
从品类看,结构性分化明显。新能源车、半导体相关设备与高端机电产品在对非美市场取得突破,成为支撑出口韧性的主力;相反,面向美市场的消费电子与劳动密集型成品订单受关税与回流制造政策影响最为严重。稀土出口在9月出现明显下滑,9月出口量比8月下降超过30%,达到今年数月低点;稀土作为高端制造和国防应用的重要原材料,其出口管控升级对全球供应链的长期影响需高度关注。
区域比较显示,中国正快速完成市场多元化的“马拉松”。对欧盟与东南亚的出口分别增长14.2%与15.6%,反映出 “转出口”与区域供应链重构的效果;对印度的出口也创纪录上升,对非洲与拉美增长尤为迅猛,显示出中国制造通过价格与供给优势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力仍然强劲。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多元化在短期内为中国外贸提供了缓冲,但长期能否替代美国这一大买家,还有很大不确定性。
展望后续走势,专家普遍偏谨慎。多位受访分析师指出,10月及第四季度可能面临回落风险:一方面,去年第四季度基数较高,比较口径不利;另一方面,若美方实际落地高关税或进一步出口管制,供应链中断与订单下修的风险将上升,尤其是面向海外的机电设备和工程机械类出口可能被拖累。此外,中国对外投资增速放缓,也会在中长期影响由对外投资拉动的机电及配套设备出口。
不过也有乐观声音强调弹性与调整空间。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占中国直接出口份额已不足10%,短期内即使对美出口继续萎缩,中国企业仍可通过拓展东南亚、非洲与拉美市场,以及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来缓冲冲击。且当前全球替代选择有限、成本优势仍然明显,使得中国在一些产业链环节仍具长期竞争力。
综合来看,9月的数据呈现一个 “韧性与风险并存” 的外贸图景:总体出口与进口反弹说明外需并未全面崩溃,贸易多元化和结构升级正在发挥作用;但对美出口持续下滑、关键原材料与高技术商品的出口管制风险,以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正给第四季度乃至明年的外贸前景投下阴影。政策层面上,如何在维持对外开放与产业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推动企业加快向高附加值和多元市场转型,将决定中国外贸能否在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保持稳定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