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对外贸易战略面临司法风险与国际压力的背景下,美国政府近期悄然调整其“互惠关税”制度。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政府已对数十种商品实施关税豁免,并放宽将更多商品纳入零关税范围的条件。
这一变化,被外界视为美国在“高压贸易政策”下的战略退让。
消息人士透露,提出对更多产品免征关税,反映出政府内部越来越强的共识——
“对非美国本土生产的商品,降低关税或许更符合国家利益。”
这意味着,特朗普曾引以为傲的“互惠关税”正在被重新评估甚至逐步弱化。
上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发布“附件二”与“附件三”两份清单:
更重要的是,新命令授权美国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可以自行授予关税豁免,无需总统亲自签署行政令。
这意味着,美国的关税操作正变得更灵活、更行政化。
此次政策调整的时机耐人寻味。
下月初,美国最高法院将就“互惠关税”的合法性举行听证会。
如果法院裁定特朗普政府滥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征税,
美国政府可能被迫返还大部分关税,甚至面临巨额财政风险。
因此,白宫正试图通过提前释放豁免、调整法理依据来“防雷”。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也在加大对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的运用力度,
以此建立更稳固的征税法律基础。
10月17日,美国宣布:
这被视为特朗普在“互惠关税”可能被推翻前的战略再部署。
过去几天,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温。
10月17日,WTO总干事公开警告:
“如果美中不尽快降温贸易战,全球GDP或将长期减少7%。”
同日,中国外交部指控美国违反WTO规则,并计划发布评估美方合规性的报告。
此外,美国财政部长 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 将于下周在马来西亚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会晤。
此举被视为在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
而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控背景下的“临时缓和尝试”。
市场反应迅速——
国际油价在10月20日出现下跌,投资者担忧中美关税升级将拖累全球需求。
综合来看,美国政府此番调整,是在政治、法律与国际压力交织下的一次精密转向。
特朗普本人在接受Axios采访时也表示:
“如果最高法院推翻关税政策,美国将在未来几年陷入苦战。”
这场“关税松绑”行动,看似技术性调整,实则是特朗普政府在内外交困中的政策再平衡。
在11月听证会、中美会谈与全球市场波动的三重压力下,
美国如何在“关税修正”与“贸易威慑”之间找到平衡,
将直接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经济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