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中国出口集运市场在国庆黄金周假期后进入传统淡季,市场焦点迅速从9月下旬的“运价暴跌”转向两大关键动态:船公司为应对亏损而执行的挺价策略,以及10月14日美国对华港口费正式生效后的市场应对。
10月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聚焦
分航线市场表现
北美航线:本月市场的最大焦点是10月14日正式生效的美国“301条款港口费” 。出乎市场普遍预料的是,几乎所有主流船公司,包括马士基 、赫伯罗特 、达飞海运 、HMM 及东方海外(OOCL) 均在10月前后发表声明,承诺将自行承担此项成本,不会以附加费的形式转嫁给托运人。船公司选择通过大规模的船队重新部署来规避此项费用。Sea-Intelligence的分析证实,10月份跨太平洋航线上由中国制造或悬挂中国旗帜的船舶份额已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海洋网联(ONE)、阳明海运和HMM等公司均在积极调整其航线上的“中国吨位”。
欧洲航线:经历了9月下旬的运价崩盘后,船公司在10月展现出强烈的挺价意愿,为即将到来的11月年度合约谈判季做准备 。马士基于10月第二周(第42周)将其上海至鹿特丹的40英尺柜报价从10月6日的1410美元大幅上调至1800美元,涨幅达400美元 。赫伯罗特也宣布自10月15日起提高从远东到欧洲的运费。为配合价格上调,10月份的周均运力被控制在28万TEU左右,较前期有所下降 。尽管如此,由于需求疲软,市场对挺价的实际落地效果仍持观望态度。
新兴及区域内航线:与东西干线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对南美、印尼等市场的出口需求依然强劲。MSC于9月25日在宁波舟山港首航了全新的亚洲-南美西(ALPACA)航线 。长荣海运也宣布10月底将开通连接中国北方与印尼的新航线(CIM)。
中国主要港口及陆侧动态
华新航线开通(北极航线):9月下旬从宁波舟山港启航的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伊斯坦布尔桥”轮,已于10月进入航程 。该航线预计18天直达英国,为中国出口商在10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高速物流选项,尤其适用于高价值和跨境电商货物 。
港口运营(台风后续):9月下旬超强台风“桦加沙”对华南港口群(深圳、广州、香港)造成的严重冲击延续至10月初 。赫伯罗特预计,台风造成的船舶延误和货物积压长达一周 ,导致国庆假期后港口运营面临拥堵和船期混乱的双重压力。
陆侧通道(中欧班列):此前因波兰边境关闭而中断近两周的中欧班列,于9月25日宣布恢复通行 。尽管恢复通行,但此次中断事件凸显了陆路通道的地缘政治风险,分析认为其对10月海运需求的提振作用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