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供应链博弈”日益加剧的今天,外界常提到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事实上,中国手中的“筹码”远不止稀土。
据《华尔街日报》最新报道,中国在锂电池、成熟制程晶片、制药原料三大关键领域,也拥有足以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强势地位,美国媒体称,这些都可能成为未来中美贸易谈判桌上的“底牌”。
在全球电动车与储能热潮下,锂电池被称为“新时代的石油”。
目前,全球排名前两位的电池制造商均来自中国——宁德时代(CATL)与比亚迪(BYD)。即便许多电池产自韩国、日本或欧洲,其关键材料仍然离不开中国供应。
英国基准矿业情报机构(Benchmark)数据显示:
这些数据意味着,从原矿提炼到关键材料,中国在锂电池产业链上几乎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2024年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强了该领域的战略管理——部分先进锂离子电池技术出口须申请许可,并将关键正负极材料及制造设备纳入出口管制清单,以防止核心技术外流。
在芯片领域,外界关注的往往是7纳米、3纳米等高端制程,但成熟制程晶片才是支撑现代工业运作的“隐形基石”。
从汽车、家电到医疗设备、国防电子系统,这些“非尖端”芯片无处不在。
目前,中国约占全球成熟制程芯片产能的 三分之一。
同时,中国掌握了制造芯片及光伏产品所必需的镓(Gallium)与锗(Germanium) 两种关键矿物的供应:
镓与锗都被美国列为关键战略资源。去年,中国已对这两种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引发全球芯片与光伏产业的广泛关注。
在药品包装上,人们可能看不到“中国制造”字样,但在药物的上游生产链中,中国的重要性无可替代。
美国多项统计显示:
一旦中国调整出口政策或生产节奏,欧美药品价格与供应稳定性都将受到直接影响。
《华尔街日报》评论称,这一领域是中国在全球医药链中“最不被看见、却最具威慑力的筹码”。
这三大产业的优势,连同稀土,共同构筑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强大地位,预示着其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和技术竞争中,将拥有更多可以动用的战略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