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来自多位知情官员的消息显示,特朗普政府原计划推出的对进口半导体征收约100%高额关税,目前可能 不会立即实施。这一可能的延迟令美国重振制造业、打击对华产业依赖的经济议程显现波折。
据两位直接了解情况的人士和一位曾参与相关谈话的知情者透露,过去几天政府已悄然向政府机构及私营企业利益相关方传达:虽然该关税政策尚未正式废止,但其启动可能被推迟。另一位关注此事的官员也称,政府正在采取更加谨慎的姿态,以 避免激怒中国。这些讨论此前未被公开报道。
这些人士指出,特朗普团队在“芯片关税”问题上动作缓慢,原因之一是他们正努力避免与北京在贸易问题上发生新的冲突,因为那可能导致针锋相对的贸易战卷土重来,同时扰乱关键稀土矿物与芯片供应链。
今年8月,特朗普曾表示,美国将对进口半导体产品征收约100%的关税,但对在美国生产或承诺在美国生产的企业给予豁免。在此前几个月,美国政府也向外界透露,“很快”将推出这项政策。然而,随着关于实施时间和细节的内部磋商继续,这一说法发生了变化。
当媒体就此询问时,白宫发言人及美国商务部官员均否认政府已改变立场。白宫发言人库什·德赛强调:“特朗普政府仍致力于动用一切行政权力,将对国家和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制造业迁回美国。任何匿名消息来源的说法都纯属假新闻。”美商务部官员也称,“关于半导体232关税,部门政策没有改变。”
这一可能的延迟发生在一个敏感时期。特朗普政府既面临消费者对假日购物季价格上涨的焦虑,也在推动国内制造业回流的目标与维持对华“贸易休战”的战略之中寻找平衡。
提高进口半导体的税收,势必会提高从智能手机、冰箱、电脑到汽车等各种依赖芯片产品的成本。路透社曾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按照每件电子设备中芯片数量征税的方案。
与此同时,特朗普上周已取消对200多种食品的关税,但他强调,进口税尚未对通胀产生“显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个月,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在韩国釜山会面,并达成协议,暂时搁置了贸易争端。
虽然美国官员在会谈期间警告中方,未来几个月美国可能会采取一些国家安全措施,但这种“休兵”姿态本身,就意味着双方都在努力寻求一个可控的接触点,而非立即引爆新的冲突。特朗普本人在近期受访时也坦言,此前扬言要重启的对华高额关税“不可持续”,并表示中美必须达成一项“公平的协议”,流露出务实的对话意愿。这表明,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现实考量面前,即便是“关税大棒”的坚定支持者,也开始意识到“一步到位”的激进措施可能带来的巨大反作用力。
尽管面临阻力,特朗普政府推动半导体关税的初衷——“重振美国国内工厂”和“将关键制造业迁回美国”——仍是其经济战略的核心。自今年4月对药品和半导体进口展开调查,并将过度依赖外国生产定性为“国家安全威胁”以来,关税一直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工具。
然而,正如这起事件所揭示的,将半导体这种高度复杂、全球化分工的产业从海外拉回本土,绝非一纸关税令就能解决。半导体产业链漫长而精密,涉及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多个环节,以及全球范围内无数供应商的协作。100%关税虽然强硬,却可能引发巨大的市场动荡和供应链混乱,其短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超过促进国内生产的正面效果。
特朗普政府当前的“谨慎”,实际上是一次艰难的政策修正。它表明,政府内部正在进行一场关于“速度”和“代价”的激烈辩论:是应该冒着贸易战和通胀加剧的风险,迅速兑现承诺;还是应该采取更为长期的、更具策略性的步骤,在稳定与安全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市场和消费者都将持续关注,这场关税的靴子,最终将以何种姿态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