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集装箱航运阻塞点展开调查,或将阻止这些船只进入!
一、背景:供应链命脉遭遇“卡脖子”危机
2025年3月17日,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FMC)宣布对全球七大航运“咽喉要道”展开调查,矛头直指巴拿马运河、英吉利海峡、苏伊士运河等关键水域的通行限制问题。FMC警告称,若调查证实外国政府或船运公司的政策加剧了航运阻塞,或将禁止相关国家注册的船舶进入美国港口。这一举措凸显了美国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的焦虑——“一旦关键航道受阻,世界经济将陷入窒息”。
二、七大阻塞点:自然与地缘风险交织
FMC锁定的七大阻塞点包括: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北海通道、新加坡海峡、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这些区域既是全球贸易的“大动脉”,也是风险高发的“火药桶”:
1. 巴拿马运河:干旱与限行的双重打击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巴拿马运河自2023年起持续干旱,通行能力骤降。2025年日均通行量已降至18艘(仅为正常水平的一半),船舶平均等待时间长达12天。为争夺优先通行权,日本能源企业曾支付近400万美元“插队费”。四大航运巨头(MSC、达飞、中远海运、赫伯罗特)已对通过该航线的集装箱加征130-380美元/TEU的附加费。
2. 苏伊士运河:地缘冲突下的“高危航线”
2023年巴以冲突爆发后,胡塞武装频繁袭击红海及曼德海峡的“与以色列相关”船舶,迫使以星航运(ZIM)、马士基等公司绕道好望角,航程延长14天,运费飙升30%。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指出,此类风险可能使货物“物理上无法抵达目的地”,加速企业缩短供应链的进程。
3. 英吉利海峡:政治与安全的“隐形枷锁”
英法边境的复杂海关检查与政治博弈,导致该区域延误频发。FMC特别警告,其敏感的地理位置可能引发安全危机。
4. 其他阻塞点:海盗、军事化与法规掣肘
• 马六甲海峡:海盗劫船事件频发,2024年报告显示该区域抢劫案件占全球海盗事件的40%。
• 北海通道:俄罗斯强化军事部署,威胁欧洲与亚洲间的北极捷径。
• 新加坡海峡:严苛的环保法规加剧船舶排队现象。
三、FMC的“工具箱”:从调查到港口禁令
FMC此次调查的核心在于厘清阻塞责任的归属: 是外国政府的政策限制,还是船运公司的运营问题? 若结论指向前者,FMC可能采取以下措施:
• 禁止特定国家船舶进入美国港口:直接切断“责任方”的贸易通道。
• 加征港口费用:此前美国已提议对中国制造船舶收取单航次最高150万美元的“挂靠费”,若扩展至更多国家,全球航运成本或年增400亿美元。
然而,这一政策引发行业强烈反弹。世界航运理事会(WSC)警告,每个集装箱成本或增加600-800美元,美国消费者年支出恐增300亿美元。达飞海运更直言:“全球超半数集装箱船为中国制造,限制措施将无差别冲击所有航运公司”。
四、全球供应链重构:短链化与区域化
BCG合伙人Michael McAdoo指出,航运风险的长期后果是供应链的“短链化”。企业将更倾向就近采购和生产,例如:
• 北美市场:墨西哥、东南亚取代部分中国产能;
• 欧洲市场:东欧、北非成为新枢纽。
这种趋势与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战略不谋而合,但代价高昂。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指出,美国造船业劳动力断层、成本倒挂(工时费达中国的4.3倍),难以支撑其野心。
五、结语:阻塞点危机下的全球博弈
FMC的调查不仅是航运业的监管行动,更是大国竞争的缩影。美国试图通过港口准入权重塑全球贸易规则,但代价可能是通胀加剧、盟友离心。而对于航运企业而言,“双运河时代”的终结已不可避免——绕行、附加费、供应链重构将成为新常态。
正如一位船东所言:“我们不得不在风险与成本之间走钢丝,而这条钢丝,正变得越来越细。”
数据来源:FMC公告、波士顿咨询集团、克拉克森研究、MDS Transmodal;作者:John Gallagher 约翰·加拉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