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美妆品牌出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品牌正逐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提升国际影响力。以下是塑造新市场格局的关键策略:
2025年中国美妆品牌出海如何塑造新的市场格局
一、国家政策支持与品牌建设
政策支持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这是自2017年以来,全国两会再次将“品牌建设”写入国家政策。这一政策导向传递了两个重要信号:
1.国家明确支持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鼓励企业打造能被全球消费者认可的品牌,而不仅仅是出口低价商品。
2.企业必须升级出海策略:中国品牌不能再靠“低价代工”打天下,而要转向“高品质+高价值”模式,用技术、设计和品牌故事赢得国际市场的尊重。
品牌建设
早在2023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就着重强调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一指导思想为中国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强调了从单纯的制造环节迈向创新创造领域,从追求速度转向注重质量提升,从产品生产层面拓展至品牌建设维度的全方位改革。
二、走出低价内卷,转向品牌驱动
市场趋势
新一轮出海热潮的核心在于“品牌”出海,比拼的是品牌的综合实力。根据《2023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发展研究白皮书》的数据,国内已有29.5%的大型企业、39.4%的中型企业和28.9%的小型企业实施了出海计划。出海生意模式逐渐从产品驱动、卖货驱动向品牌驱动转变。
成功案例
以“完美日记”“花西子”为代表的国产美妆品牌,在出海之路上成绩斐然。它们强势进军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地区的化妆品市场,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这些品牌不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还在众多社交平台掀起了“新中式”时尚潮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独特载体。
数据支持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化妆品出口成交总额逼近76亿美元,与10年前相比实现了翻倍增长,创下了历史新高。这表明中国美妆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
三、品牌名称与视觉符号表达
品牌名称
品牌名称作为品牌打入当地市场的首张“名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抖音在进军国际市场时选择了“TikTok”这一名称,采用了叠头尾韵的命名技巧,这种历史悠久且极具“洗脑”效果的命名方式,让品牌在国际市场迅速打开知名度。
视觉符号
在“美丽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美妆产品的价值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美容功效,还为消费者带来了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国产美妆产品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巧妙融入外观设计之中,从古典的色彩搭配到寓意深刻的传统图案,这些独具国家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让国产美妆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迅速提高了自身辨识度。
四、中华文化融入品牌特色
文化融合
把中华文化深度融入品牌特色,能够有效塑造差异化的品牌形象,增强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品牌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成熟,也能反过来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产品创新
在产品中巧妙融入中国元素,一方面可以凸显产品的独特性,强化品牌特色;另一方面,能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五、不盲目迎合,保持自身文化特色
文化自信
中国品牌走向海外时,如何平衡国际审美与自身文化特色,成为了品牌出海的关键课题。许多国产品牌在出海时,为了迎合国际市场的审美偏好,往往选择对自身品牌风格进行大幅度调整,甚至完全摒弃原有的文化元素。这种随波逐流的策略看似能够快速融入当地市场,实则使品牌失去了独特的辨识度,陷入了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之中。
成功案例
以美妆产品为例,尽管其并非最早出海的国货品类,但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却独具特色。反观运动品牌李宁,早年间积极布局欧美市场,聘请美国篮球明星德维恩・韦德作为品牌代言人,试图借此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然而,市场反馈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其产品风格与国际知名品牌耐克过于相似,许多美国消费者对其并不买账。
六、中式妆容强势席卷全球
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崛起,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热潮如汹涌浪潮般在全球范围内铺展开来。在深厚的中式美学文化长久沉淀之下,“中国妆容”惊艳亮相,迅速风靡。国产美妆品牌纷纷踏上出海征程,不仅让世界得以目睹中国制造的崭新风貌,还传递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
市场机遇
中式妆容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从侧面有力地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国美妆品牌应当敏锐地捕捉这一机遇,顺势而为,将文化与东方美学巧妙地融入品牌与产品之中,作为核心价值和独特卖点。
七、应对关税挑战与市场多元化
关税挑战
中国化妆品出海(出口)额不断增长背后,却暗藏结构性危机。美国对东南亚中转商品追溯征税、欧盟碳关税试点倒逼供应链改造、中东清真认证壁垒高筑……当关税战硝烟与碳壁垒暗流同步袭来,中国化妆品企业正面临一场“规则重构战”。
市场多元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对美出口受阻后,中国化妆品出海(出口)应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来分散风险。一是通过英国、欧盟(如荷兰、德国、法国)、RCEP成员国(如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市场,部分替代美国订单。二是新兴市场进一步布局,如东盟、中东、拉美等地区消费潜力上升,可针对性开发清真认证产品、热带气候适配配方等。
八、供应链柔性化与本地化
供应链柔性化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化妆品出海(出口),中国化妆品企业可以实施供应链柔性化、本地化战略。这样,也能够很好化解美国加征关税的困惑。中国化妆品企业可以考虑在主要出海(出口)国设立工厂或分装基地,如北美洲、欧盟、澳洲、东南亚等地,通过供应链柔性化、本地化,实现快速响应政策变动,降低出海(出口)成本。
成功案例
如完美日记,在马来西亚、墨西哥建双工厂,通过“一国供美、一国供欧”规避风险。
九、美妆产业的“新三极”竞争
价值链重构
未来中国化妆品产业将进入“新三极”竞争:一是价值链重构极,二是可持续发展极,三是文化叙事极。价值链重构极,就是用研发技术与技术标准,获得品牌溢价与全球竞争话语权,打破低价低值竞争困境。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极,就是用绿色原料、绿色化妆品打破全球贸易的绿色壁垒与认证体系,获得在全球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叙事极,就是“东方美学”与“本土文化”叙事双轮驱动,通过超级文化IP俘获全球消费者。
十、合规升级与品牌价值重塑
合规升级
关税只是表象,产业战争已打响。合规升级,就是需要从低价竞争跃升到品牌价值重塑。如今,无论是美国市场,还是欧盟市场,化妆品行业竞争门槛都已经大幅提高,中国化妆品企业必须以特朗普关税政策为锲机,倒逼企业升级,即以“合规认证+文化科技+近岸制造”三位一体破局。
品牌价值
通过原产地规则重构降低关税冲击,借力东南亚产能辐射RCEP区域,同时以ESG和数字化实现品牌溢价,将特朗普关税战的倒逼压力转化为全球美妆产业规则重塑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