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国际海事组织(IMO)在伦敦召开特别会议,就“净零排放框架”(NZF)进行关键投票。这一全球航运碳定价机制被视为国际航运业脱碳的重要一步。然而,就在会议前夕,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突然发出强硬警告,要求各国在投票中“投反对票”,并威胁采取经济报复。
特朗普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表示,美国“绝不会容忍这项全球绿色新骗局税”,并称该措施将加重美国消费者负担。他强调,美国不会执行或接受任何“损害美国利益的国际环境协议”。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能源部长赖特和交通部长达菲联合声明称,该计划将“带来灾难性经济后果”,可能令全球航运成本上涨10%以上。美方警告,这是一项“未经批准的全球税收制度”,对全球经济构成严重风险。
在声明中,美国政府列出一系列可能的反制措施:包括限制特定国家船舶进入美国港口、提高签证费用、减少船员签证配额、对支持NZF的国家征收额外港口费,甚至考虑制裁推动气候政策的官员。美国同时要求IMO改革审批机制,将现行的“默认生效”改为“显式接受”,意图拖延NZF的落地进程。
特朗普政府的立场与主要航运业界形成鲜明对比。包括国际航运协会、班轮公司在内的全球行业组织一致呼吁各国通过该方案,认为“唯有全球规则才能实现航运脱碳,否则行业将陷入碎片化监管和更高成本的困境”。
根据方案,NZF将对排放超标的船舶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00至380美元的费用,适用于5000总吨以上船舶,覆盖约85%的国际航运排放。资金将流入国际海事组织“净零基金”,用于低碳燃料奖励、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中国家转型支持。若通过,框架将在2027年正式实施。
该提案获得欧盟坚定支持。欧盟交通运输总司表示:“这是一项确保公平竞争和实现航运脱碳的重要里程碑。” 欧盟希望通过IMO层面实现统一行动,而非依赖单边法规。
不过,美国和部分国家认为,这实质上是“联合国征税”的先例。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批评称,这是一种“无代表征税”,即“由联合国设立并控制税收用途的首例全球税”。
此次投票被视为欧美气候政策分歧的集中体现。一方是由欧盟、日本等国家组成的“脱碳阵营”,主张以统一碳价推动航运转型;另一方则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对派,认为该制度侵犯主权、增加贸易成本。
据外媒报道,多数国家倾向支持NZF,但美国与部分产油国推动的“程序修改”提案,可能延迟最终批准。若该机制改为“显式接受”,各国需逐一批准,可能导致实施推迟数年。
根据会议进程,若NZF在本周获得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将被纳入《海洋防污公约》附则。随后,技术工作组将在10月20日至24日召开会议,讨论燃料定义、收入使用及合规规则等细节。
航运占全球贸易的90%、碳排放的约3%。若NZF获批,将成为全球首个航运碳定价体系,为交通运输领域提供减排样本。但对依赖海运贸易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制度可能意味着成本上升与规则压力的双重挑战。
对于中国而言,NZF的推进,一方面,船东与港口将面临绿色转型成本;另一方面,中国可通过推动清洁燃料、节能船舶和绿色港口建设,增强在全球减排规则中的话语权。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投票已揭示出未来全球减排机制的复杂现实——环保、主权、贸易与地缘政治,正被重新绑定在一艘驶向“净零”的巨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