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继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大规模调查并加征高额关税后,欧盟再次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的高空作业升降机械设备。高达66.7%的惩罚性关税,无疑给中国相关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将走向何方?
北京时间4月28日,一则重磅消息在中欧贸易圈内引发轩然大波。欧盟委员会正式对外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高空作业升降机械设备(Mobile Access Equipment,简称MAE)征收反倾销税,税率区间令人咋舌,最高竟达到了惊人的66.7%。这一突如其来的关税壁垒,无疑给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制造企业当头棒喝,也再次凸显了中欧之间日益复杂的经贸关系。
一、欧盟挥舞关税大棒,中国高空设备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公告,此次针对中国移动升降设备的额外关税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涉案企业的具体情况,设定在20.6%至66.7%之间。这一差异化的税率,无疑将对不同的中国制造商产生不同的影响。然而,高达两位数的关税幅度,对于任何一家试图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的中国企业而言,都将构成巨大的成本压力,严重削弱其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
欧盟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为了保护其本土制造商在年产值超过10亿欧元的市场中维持竞争力。他们指出,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2020年至2022年10月),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占有率实现了惊人的增长,从29%飙升至41%。与此同时,中国产品的平均价格普遍低于欧盟本地竞争对手约20%。欧盟方面认为,这种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以及显著的价格优势,对欧洲本土产业构成了“不正当的竞争”。
此次被直接点名并施加关税的中国企业包括了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如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科智能高空作业机械公司,以及浙江鼎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近年来凭借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在全球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崭露头角,欧洲市场更是其重要的海外战略阵地。如今,面对突如其来的高额关税,这些企业无疑将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压、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甚至可能被迫调整其在欧洲的长期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欧盟本土制造商方面,法国的豪洛特(Haulotte)和玛尼托(Manitou)被认为是主要的受益者。长期以来,这些欧洲企业在技术和品牌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近年来也面临着来自中国企业的强劲挑战。此次欧盟祭出关税大棒,无疑为这些本土企业构筑了一道保护屏障,试图延缓甚至逆转中国企业市场份额快速扩张的趋势。
二、贸易保护主义再抬头,中欧经贸关系阴云密布
此次针对中国高空作业升降机械设备的关税行动,并非欧盟首次对中国产品采取类似的贸易限制措施。欧盟委员会明确指出,这只是近期针对中国产品采取的一系列反倾销及反补贴行动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去年10月,欧盟已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展开了大规模的反补贴调查,并随后宣布加征最高达45.3%的惩罚性关税,理由同样是中国汽车行业受益于“不公平补贴”,导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以低价销售,损害了欧洲本土汽车产业的利益。
事实上,目前欧盟已经对近80种中国产品施加了反倾销或反补贴关税,涉及的领域广泛,从卡车轮胎到熨衣板等,几乎涵盖了工业和消费品的多个领域。这一系列动作清晰地表明,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正在日益增强,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采取更加谨慎和强硬的态度。
三、电动汽车关税或有转机?中欧寻求对话与妥协
然而,在中欧贸易关系整体趋于紧张的背景下,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就在此次高空作业设备关税公布前不久,中欧双方在电动汽车关税问题上似乎展现出一定的缓和迹象。
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消息,4月8日下午,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了视频会谈。双方同意尽快启动磋商,深入讨论市场准入相关问题,并立即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以及讨论中欧汽车产业投资合作问题。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双方有意通过对话协商,寻找解决贸易争端的途径。
随后,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罗夫斯基斯公开表示,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以取代此前加征关税的方案。据报道,中国方面早在去年底就提出了以最低售价取代关税的提议,最初提出的价格是3万欧元,但遭到了欧盟的拒绝。此次欧盟提出的最低售价为3.5万欧元,约合29万人民币。尽管目前谈判仍在进行中,尚未达成最终协议,但欧盟的这一表态无疑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为解决中欧电动汽车贸易争端带来了一线希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中欧双方能够在电动汽车领域达成以最低售价取代关税的协议,将有助于缓解双方的贸易紧张关系,并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环境。然而,此次欧盟对中国高空作业设备加征高额关税的举动,又给中欧贸易关系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四、关税影响已显现,中国企业积极应对挑战
欧盟此前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Rho Motion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期间,受欧盟关税影响,上汽名爵在欧洲的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东风本田、吉利、蔚来、小鹏等中国汽车品牌。这表明,高额关税对于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销售和市场份额扩张确实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关税压力,比亚迪等中国汽车企业仍在积极应对挑战,并继续扩大其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甚至提高了其全球份额。这或许预示着,中国企业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而是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本地化生产等多种方式,积极寻求在海外市场突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