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韩国与美国就关税问题的谈判进入关键阶段,来自华盛顿第三轮谈判的动态显示出多重变量可能影响谈判进程。而一项核心争议——美国或将限制韩企在中国芯片厂的政策豁免——正冲击协议达成的可能性。
自今年4月,韩国因美方重新实施“互惠”关税以及针对钢铁和汽车的25%额外关税而成为焦点,对话趋于紧迫。为平息贸易摩擦,两国曾达成协议,韩国将暂缓履行25%国别关税,改为缴纳10%的统一关税,并与美方启动为期90天的关税协议谈判窗口,目标于7月8日前达成协议。
6月22日出发赴美的吕汉求更指出,美国可能对韩企在华投资采取新限制,尤其涉及芯片制造。他强调将“以最大谨慎”传达产业界对此的忧虑。不仅关税协议有可能延迟实施,谈判包涵的详细条款也将面临复杂博弈。
6月24日,吕汉求在与美国商务部长与贸易代表会晤后,双方重申达成协议的共识,并将进一步讨论美方关税互惠政策,以及汽车、钢铁等产业关切。
这一轮最具破坏性的新变数无疑是:美方或将撤销韩国(及其他受盟国)芯片厂在华使用美制设备的豁免许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商务部商务官员主导、意图取消三星、SK海力士及台积电已获批的设备豁免,并可能改为单案审批体系。
一旦取消豁免,韩资芯片厂在华运行将依赖美国单个出口许可。尽管短期不会关停,但事实上的设备更新和扩产将变得更为复杂,而长期成本与效率或将大幅提升,同时全球供应链将出现断裂风险。
对于韩国产业而言,三星和SK海力士对中国市场和工厂高度依赖。SK在本月刚取得英伟达(Nvidia)、微软(Microsoft)、博通(Broadcom)等客户的定制高带宽内存(HBM)订单,与台积电协作开发第七代HBM4E产品,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产。如果设备来源受限,这些业务将面临巨大压力。
此外,去年已有迹象显示中国客户如华为、百度已提前囤货三星HBM,以防美国出口限制对未来供货造成冲击。
面对芯片议题对谈判的影响,韩国新总统李在明及其政府展现出“两条路线”:一方面继续推动谈判,争取获取关税豁免;另一方面灵活应对谈判期限,建议将原定7月8日的窗口后延,以换取更多议题空间。
李在明本月于会见韩企领袖时指出,将“把优先力倾注于缓解企业国际竞争遇困及加速关税谈判”。6月6日,李与特朗普在电话中承诺努力达成满意协议,并指示履行工作层谈判的实质推进。
专家认为,韩国精于利用谈判时点弹性来实现最佳谈判条件。从4月适逢中日韩贸易协定谈判及G7高级别会议时的国际气候,可作为延展谈判期限的正当理由。同时,韩国于17日构建谈判专门团队,也是为应对复杂议题配置资源。
|
|
|
|
|
|
|
|
|
|
|
|
|
|
|
综合来看,未来数周将是决定性的关键期:
总体而言, 7月8日终点不必不可变,议题范围也须放宽。未来,美国对全球芯产业链的管控越来越敏锐,韩国若不争取核心产业保护,将可能遭遇结构性风险;但若延迟谈判、提出更具弹性的方案,也可能为“核心利益”留出谈判空间。
在中美技术对抗与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大背景下,韩国要在“保护产业”与“加速协议”之间做关键选,则考验其综合外交、经济与政策操作能力。7月初的谈判能否达成,或将决定韩国芯片供应链、出口竞争力未来几年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