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美中地缘政治摩擦不断升级,全球航运业正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根据彭博社援引船舶追踪平台Kpler的数据,截至10月19日当周,中国港口货轮平均等待泊位时间已增至 2.66天,较前一周增加17%,创下今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中国港口的拥堵若持续,将对原油、铁矿石等关键物资的运输造成连锁反应,进而冲击全球供应链。
此次拥堵与中美之间的“特别港务费”政策密切相关。自10月14日起,中国对与美国有联系的船只征收额外港务费,美方也采取了对等措施。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加剧了船舶在港口的滞留时间。
在山东董家口港,油轮平均等待时间上周达到 2.79天,为全国第二长;烟台港的船舶闲置时间也从前一周的1.8天上升至2.7天。Kpler分析师赖特指出:“船东们在观望,他们不确定是否会因违反新规而遭遇罚款,因此宁愿等待。”
除了港务费争端,美国财政部本月初还制裁了日照实华原油码头有限公司,理由是该码头涉嫌接纳十余艘规避制裁的“影子舰队”油轮。此举是美国阻止伊朗原油流向中国的更大行动的一部分。受此影响,部分石油枢纽港口的船舶等待时间进一步拉长。
这一制裁不仅加剧了中美在能源领域的摩擦,也使得国际油轮船东在遵守合规与保障运输之间陷入两难。
在航运之外,造船业也成为中美博弈的新战场。中国商务部上周宣布,对韩国韩华海洋株式会社旗下5家与美国相关的子公司采取反制措施,禁止中国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开展交易与合作。韩华海洋是韩美造船合作项目“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的核心企业。今年8月,韩国总统李在明访美时还曾专程考察韩华在费城的造船厂。
此举引发美方强烈反应。美国国务院批评中方措施“不负责任”,称其干涉了私营企业的正常运营,并破坏了韩美在振兴美国造船和制造业方面的合作。
事实上,中美在航运与造船领域的摩擦并非首次出现。早在冷战后期,美国就曾担忧亚洲造船业的崛起会削弱本国的工业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大,美国政府不断通过政策、补贴和国际合作来重振本土造船业。
如今,随着特别港务费、能源制裁以及对韩美造船合作的争夺,中美在海事领域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层面,延伸至产业链安全与地缘战略的较量。
对于全球市场而言,最直接的风险在于供应链的不稳定。中国港口的拥堵若持续,将推高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进而影响能源价格和制造业生产。与此同时,船东在合规与盈利之间的犹豫,也可能导致航运效率进一步下降。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中美在港务费和制裁问题上无法达成妥协,未来几个月全球航运市场或将面临更大波动。
从特别港务费到造船合作,从能源制裁到港口拥堵,中美在海事领域的摩擦正不断升级。美国方面誓言要重建造船基地,抵御所谓“经济胁迫”;中国则通过反制措施维护自身利益。随着双方在关键产业和供应链安全上的竞争加剧,全球航运与能源市场的稳定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