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需求疲软,跨太平洋航线成“重灾区”
全球集装箱航运市场正经历新一轮调整。根据航运咨询公司德鲁里(Drewry)的最新数据,7月份,全球主要东西向航线(跨太平洋、亚欧、跨大西洋)的航班取消率预计环比激增44%,其中跨太平洋航线受影响最为严重,航班取消比例高达46%。
一、航班取消潮加剧,跨太平洋航线承压
德鲁里的报告显示,在6月30日至8月3日的五周内,全球主要航线的713个预定航班中,将有48个被取消,取消率达7%。其中:
-
• 跨太平洋东行航线(亚洲-美国) 取消占比46%,成为运力削减最严重的区域;
-
-
这一趋势与6月相比进一步恶化——6月航班取消率环比仅下降6%,而7月的取消规模大幅攀升,反映出航运公司对市场需求疲软的强烈反应。
二、需求疲软+运力过剩,运价持续下跌
德鲁里指出,跨太平洋航线的运价在过去两周内暴跌37%,逆转了此前的上涨趋势。尽管亚欧航线运价仍比5月平均水平高出44%,但增长势头已明显放缓。
市场分析认为,运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是:
-
1. 欧美消费需求减弱:通胀压力和高库存导致进口商减少订单;
-
2. 新船交付潮加剧运力过剩:德鲁里指出,大量新船订单涌入,现有船舶报废节奏缓慢,未来一旦市场正常化,将迎来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 。
-
3. 美国关税政策影响:7、8月部分对华关税暂停期即将结束,进口商提前备货后需求回落。
三、全球并发多重冲击,航运市场风云变动
除了需求下降,航运市场同时受到地缘政治、宏观经济与贸易政策的交叉冲击:
-
1. 美中贸易摩擦持续升级
尽管部分关税暂停,但仍存在不确定性。《金融时报》指出,美国未来施加新一轮关税、以色列-伊朗战争、红海胡塞武装威胁等,都扰乱了供应链节奏 。
-
2. 零售、制造业信心下滑
路透社报道称,自6月以来,从中国至美国运输的运价从6,000美元下跌至约2,500美元,降幅超50%,反映需求大幅缩减 。
-
3. 容器船队扩张过快,运力泡沫逼近
德鲁里指出,大量新船订单涌入,现有船舶报废节奏缓慢,未来一旦市场正常化,将迎来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 。
-
4. 替代贸易格局形成“全球化2.0”
包括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转移订单与吸纳产能方面有所受益,形成部分贸易替代。

-
四、运营与物流链反应:海陆联动冲击显现
航班取消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海运领域,还逐渐蔓延至港口和陆运:
-
• 港口与卡车物流压力增大
南加州港口一位物流运营商指出,集装箱数量减少导致本地卡车运费下降,空箱运出加剧底盘配置压力 。
-
• 供应链延迟与成本波动显现
物流平台SupplyChainDive报道称,亚洲至美国西岸运价已明显回落,部分散货已被前置装船,需求回落迹象明显。
-
• 货运公司被迫优化网络与时效
在取消航班压力下,船公司加强与本地卡车和仓储协作,力图减少服务中断影响。
五、航运公司如何应对?
面对市场下行,航运公司正采取多种措施:
-
• 大规模空白航行:通过临时取消航班匹配实际货量;
-
• 调整航线网络:部分船公司合并航线或改用更小船只以降低成本;
-
• 长期合同谈判:与货主协商更灵活的运价机制,减少即期市场波动的影响。
德鲁里预测,未来几个月,航运公司可能进一步收缩运力,直到传统旺季(9-10月)到来,市场需求能否反弹仍是未知数。
六、总结与前瞻
短期来看,7月航班取消高达44%,反映市场对航运需求变化的敏感反应。这对供应链时间确定性、物流成本和进口动能都有显著影响。
中长期则更具挑战:一方面是船舶扩产压力逐步释放,另一方面是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仍存,格局从“全球化1.0”向“全球化2.0”转变。如何平衡船东盈利与贸易稳定,将成为未来段航运行业的核心课题。
对于货主、供应链企业和物流运营商而言:
-
-
-
• 建立与船公司、港口及内陆运输供应商的紧密战略伙伴关系。
未来数月将是航运市场和宏观贸易走向的关键窗口期,值得持续关注。
(本文数据来源:德鲁里、SONAR、行业分析机构)